“6层手套、模糊的视线使得操作比平常难许多,但再难我们也要坚持。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2月6日,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陈辉在自己“抗疫日记”中写道。
“我和女儿都蛮好,你不用担心。虽分隔三地,但我们始终在一起!”1月29日,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发热待查病区医生沈洁与丈夫、该院重症负压病房医生张华视频通话。虽在同一屋檐下,但两人不能见面。
“我最后悔的是,决定今年出来旅游;我最庆幸的是,来的是苏州!”1月27日,在姑苏区苏锦街道观测点接受隔离观察的武汉市民陈力在“朋友圈”点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如冬日阳光般温暖。
疫情发生以来,苏州市10万医务工作者挺身在前,他们奔赴湖北提供医疗援助,他们主动请缨救治患者,他们联防联控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一篇篇抗疫日记、一位位康复患者、一段段暖心故事,成为苏州“白衣天使”担当使命的最生动演绎。
大爱无疆 55位“苏州天使”驰援湖北
2月5日,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王俊正式进入当地医院ICU。早上8点到病房,晚上8点出病房,仅靠早餐稀饭和面包顶着。
“第一天就挑战了极限插管,视线模糊、手脚不便,所幸还算顺利。希望所有重症患者能得到好的救治和预后,所有医务人员平安。”3天前,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来自苏大附一院的7位医生是其中的“苏州力量”,41岁的王俊担任这批苏州医疗队队长。“既要出色完成使命,更要守护队员安全。”王俊深感责任重大。
“王俊们”抵达之前,已有48位“苏州天使”在当地战“疫”。1月27日,江苏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苏州大市14家医院的48位医护人员临危受命,成为最美“逆行者”驰援湖北。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男护士霍仁超便是其中一位。霍仁超是一名“准爸爸”,同是护士的妻子刘青怀有5个月身孕依然坚持上班,临行前两人依依惜别却无悔:“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就会站出来,这是我们的使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能为疫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认为很值得!”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袁华在重症医学科工作近10年,有着丰富的重症救治临床经验,面对疫情袁华第一时间报名支援:“家人们也都理解和支持。我会保护好自己,不辱使命”。“入院前,我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凯旋归来!”吴江支援小组领队、江苏盛泽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章梅妹表示,援助武汉是她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使然。
此刻,55位“苏州天使”化身“刚毅战士”,为他乡同胞带去生的希望。但战服之下,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和牵挂,他们有瞒着父母报名的、有为了驰援推迟婚礼的、有刚工作不久的“95后”……关键时刻,他们毅然克服“小家”困难,选择了“大家”需要的地方。
来自苏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袁欣羽,是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作为呼吸ICU的专业护士,袁欣羽对于重症肺炎患者的护理经验丰富,进入支援医院ICU后,各项护理操作驾轻就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他的妻子李云涛也是一名护士,支援前线夫妻俩做好了准备,年前就将一双儿女送回了老家,对于丈夫支援湖北,李云涛非常支持。“作为医护人员,我们都有这样的使命意识。”夫妻俩早就商量好,不管是谁去,都要贡献最大力量,并要平安回来!
苏大附一院感染病科护士张钰是江苏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到了武汉之后,她试戴了防护帽,发现发量太大兜不住。没有任何犹豫,她主动拿起剪刀,刷刷几刀就剪掉了自己留了多年的长发。由于水土不服有些不适,医院知道张钰的情况后,非常心疼,第一时间给张钰寄去了药。张钰却说:“没事的!轻伤不下火线,这里需要我!”
使命担当 集体请缨守护“苏州健康”
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没有任何消息比“确诊病人康复出院”更让人振奋。
2月5日,46岁的蔡女士走出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大楼,成为苏州市第4例治愈出院的确诊患者。2月2日,21岁的李女士接过医生递上的鲜花后康复出院。1月31日,32岁赵姓患者康复出院。加上1月24日出院的苏州首例确诊患者朱某某,至此苏州已有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出院病例。
“一切都变好了!感谢医生,给了我新生。”康复出院的蔡女士哽咽了,她和其他患者一样,最感激的是不顾风险全力救治他们的医生。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烽烽便是其中一位。由于蔡女士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理焦虑等情绪,朱医生每天为她诊疗时都会和她聊家常。医生还加了蔡女士家属微信,每天将其当日检查情况告诉家属,并将其被隔离的家属情况告知蔡女士。
“患者能否快速出院,除了取决于病情发展状况,也与患者能否相信医生、遵从医嘱有很大的关系。”朱烽烽介绍,由于蔡女士与医生的配合度较高,能严格执行医嘱。同时,她每日上午、下午各进行两次20分钟左右的床边活动,有利于肺上病灶的吸收,防止并发症的形成。经过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患者的肺上病灶明显吸收,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连续两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均转为阴性,达到了出院标准。
医患同心,携手抗“疫”。连日来,苏州全市医院化身抗“疫”主战场,全心全意守护着“苏州健康”。苏州市立医院设置体温检测点,在医院主要出入口为前来就医的市民测量体温,有效确保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分流,严格避免交叉感染,把控好医院出入口这第一道关卡。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线上咨询正式上线运行,市民可通过关注该院微信服务号进行线上咨询,从而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并降低社会焦虑。苏州市广济医院心理云平台上线24小时全天候无中断服务,为市民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这是我们的职业使命。”钱星是苏州科技城医院的一名主管护师,现作为医院发热门诊区(院感楼)护士负责人已从大年初二坚守到现在。小年夜当天,正与家人在外地的公婆家团聚的她毫不犹豫写下请战书,志愿加入抗“疫”一线,同为医生的丈夫目前也奋斗在抗“疫”一线。“与奔赴湖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相比,我们做的事微不足道,希望这场疫情阻击战早日取得胜利。”钱星说。
机制护航 统筹医疗卫生资源高效救治
截至2月5日24时,苏州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60例,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02人,已解除医学观察127人。
疫情防控工作要抢抓主动权,离不开一个“早”字,务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疫情发生后,苏州市第一时间建起完善的专项工作体系,统筹全市医疗机构和卫生资源高效救治,设立了78个发热门诊,首批1+5定点医院迅速投入使用,各县级市、区明确12个集中医学观察点,苏州市疾控中心24小时开展标本检测和流行病学调研。
定点医院全力救治确诊患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苏州市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力量,成为全市医学观察点的主力,配合相关条线部门为密切接触者提供专业服务。“有什么需求你们跟我说,不需要钱,你们平安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来自姑苏区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秦蓁对正在接受健康隔离观察的武汉市民陈力说。年前,陈力带着女儿来苏州旅游,因疫情无法回家,姑苏区苏锦街道便为其安排住宿,提供一日三餐,每天进行健康监测。作为姑苏区苏锦街道健康观察点的医护人员之一,秦蓁细致入微的照顾,让陈力深深感动。
无独有偶,在家隔离观察的王女士每天都会准时收到苏州高新区狮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何茂军的微信提醒。何茂军介绍,中心在疫情发生后承担了辖区对湖北来(返)苏人员的随访工作,对居家隔离的人员每天随访体温,同时对密切接触者上门宣讲政策,发放告知书。每天上午9点一上班,何茂军第一件事便是在微信上吆喝“量体温”。沟通中,有些武汉来苏旅游过节的隔离观察人员总是带有一丝歉意,感觉自己给苏州添麻烦了。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何茂军随访体温时,总是统一称呼大家为“亲人”。“每天醒来第一眼,感受到的就是来自亲人的关心和问候,感恩!”王女士在自己的朋友圈感慨。
医护工作者日夜奋战的身影,感动着苏城的老百姓。几日前,苏州科技城医院门诊部服务台收到了暖心市民送来的匿名外卖,备注上写着:你们辛苦了,加油!
交汇点记者 王俊杰 陈雨薇
特写》》》
生命接力百公里
2月1日下午4点,经过3个小时、近100公里爱心“奔跑”,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保卫科工作人员徐华新、门诊办工作人员徐敏将一包药送到医院隔离病区外,让医院上下松了一口气。
这包药,是该院当天中午12点收治的一名确诊患者每天的必用药。患者常年患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胰岛素泵维持正常血糖,家里一直备有注射药品和管路,但出门急忘记带在身边,可以送药的家人也被隔离在当地医院。而医院也没有该药品,立即采购又需要时间。
紧急情况下,病区主任沈秀娟在医院“五院应急群”里发出呼救。医院职工纷纷响应,在岗的徐华新、徐敏看到消息后,立即询问患者地址,联系医院驻点民警。下午1点左右,他们从医院出发,在做好防护后先赶往隔离医院寻找被隔离的家属拿住宅钥匙,再出发前往该患者家中。
在警官协助下,他们一起进入患者家里,经多次沟通终于找到药品和管路。又辗转到当地医院将钥匙归还家属,立刻开车回医院,全程接近100公里。“你们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感恩你们,让我对抵抗病毒充满信心!”患者拿到药感激地说。(赵明明)
火线上的“生日趴”
“SARS有你,甲流有你,支援巴基斯坦有你,今天你依然抗击在新冠一线。祝最亲爱的沈主任生日快乐!”1月31日,一个简短又特别的生日趴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演,“寿星”——医院感染一科主任沈秀娟抱着鲜花,看着日日夜夜并肩战斗的同事,眼泪打湿了眼眶。
沈秀娟1989年医科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感染病诊疗工作,先后参与医院非典、甲流等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去年9月参与巴基斯坦卡拉奇项目现场埃博拉医学救援医疗,获苏州市“白求恩医务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称号。这次疫情发生后,沈秀娟一如既往挺身而出,担任病区主任一职。
“抗击疫情,我们与你同在。”当听到这句话,沈秀娟哽咽了。“我给大家鞠一个躬吧,大家都辛苦了。”看着沈秀娟弯腰,大家也纷纷湿了眼眶,向她鞠躬。短暂“仪式感”后,病区成员又收拾好心情,回到最需要他们的患者身边。(陈雨薇)
“医生,送你两个口罩”
1月30日,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的医生徐亮在门诊接诊时,收获了一份暖心“关怀”。
“徐医生,你们医院里口罩阿多?用起来阿方便?”当时,徐亮正在给一个患儿诊治,结束后患儿的奶奶问他。“最近全民防控疫情,所有人出门都需要口罩。当时,我首先想到可能是向我讨要口罩。”徐亮告知实情:“最近医院里口罩比较紧张,我们上班定量发放。”
出乎徐亮意料的是,这位奶奶从口袋里拿出了两个用食品保鲜袋包扎好的口罩递过去。“徐医生我买到口罩了,送你两个!你们医生更要保护好自己啊!”一股暖流在心里荡漾开来,知道口罩来之不易,他婉拒了奶奶的口罩。“诗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曾说军民鱼水一家人,我想也可以把医患比作鱼水一家人,任何时候都需要共同携手,对抗病患。”徐亮说。(赵星)
爸爸加油!
“爸爸加油,你一定要打败病毒,平安回来!”2月2日,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王俊前往湖北支援。他的9岁女儿王梓毓通过画漫画的形式祝福爸爸早日归来,祝福医务人员平平安安!
“起初女儿是不愿意让她爸爸去的,她就躲在被子里哭,也不闹,就只是哭。”王俊的妻子说,“后来爸爸告诉她是要去武汉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去打败病毒,她当时就安静下来,很懂事地点了点头。”在送走自己的爸爸后,王梓毓便开始画画,画的是爸爸要去支援武汉,打败病毒。“是不是要写祝爸爸平平安安啊?”妈妈问,而王梓毓的回答令人动容,“不是,我是要祝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平安回来!”(王俊杰 文/摄)
编辑: 管理员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