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从整个行业陷入停滞,到跨省团队旅游有条件恢复,再到影院等文化场所逐步重启,直至文旅消费迎来全面复苏……文旅行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跋涉中逆势前行。
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苏州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发布了一揽子支持政策,全力打响文旅产业复苏的“翻身仗”,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数据显示,今年,苏州共接待国内游客8024万人次,同比恢复60%;旅游总收入约1775亿元,恢复至疫情前64.5%,复苏程度在国内位居前列。中秋、国庆“两节”期间,苏州共接待国内游客721.4万人次,同比增长3%;旅游总收入98.6亿元,同比增长4.9%。
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小康构想地”苏州,腰包越来越鼓、脑袋越来越富的百姓,对文旅服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既要“鱼米之乡”,也要“诗和远方”。
今年以来,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围绕“高融大上”攀新高的总体目标,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新进展。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卫兵说,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但也催生了新的业态和模式,重塑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习惯,倒逼文旅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苏州将抓住这一契机,变“危”为“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更快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征程中彰显文旅担当。
古运河畔,寒山寺的新年钟声即将再度敲响。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正以满满的青春与活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打出“组合拳”
增强文旅市场主体信心
“真没想到,真是雪中送炭!”苏州某旅行社负责人感慨地说。疫情发生后,苏州文旅部门第一时间来到这家公司走访,了解公司面临的困难,并详细介绍公司可以享受的每一条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及时到账的纾困资金。
据悉,抗击疫情期间,在江苏省“苏政五十条”和苏州“苏惠十条”等政策的叠加实施下,苏州全市共有57家酒店和旅行社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涉及省市两级企业纾困资金994万元。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就业之源。在苏州,大大小小的文旅企业不仅是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相较于其他行业,文旅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影响大。聚焦“六稳”“六保”,苏州以“保市场主体”为重点,以“保就业”为目标,打出了政策“组合拳”,支持文旅企业稳定员工队伍,为复工复产做准备。
今年2月,苏州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对标该意见,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第一时间推出落实“苏惠十条”的具体措施,把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摆在突出位置,利用“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和旅游中小微企业搭建融资对接服务,短短一个月就帮助近百家文旅企业解决了贷款的燃眉之急。
为解企业之“渴”,苏州还配套设立规模达2547万元的文化产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影视动漫、传统工艺、旅游住宿、文化贸易、文化辅助用品制造等项目领域。经合作银行对接、风险补偿申请、专家评审等环节,苏州飞马良子影视有限公司等6笔总额达7160万元的贷款申请,符合该项信贷风险补偿项目要求,共获风险补偿金达1432万元。
政策“组合拳”,既要“快”也要“准”。苏州针对文旅行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施策,让帮扶效益实现最大化。
针对旅行社,苏州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的帮扶政策,成立“暂退质保金工作专班”,搭建线上受理大厅,引导文旅企业申报。疫情期间,苏州审核退还了315家旅行社的质保金,共计1.05亿元,大大缓解了文旅企业的经营压力。
针对导游,苏州市导游服务中心一次性免除4200多名在册导游2020年度的注册管理服务费,涉及金额近100万元;同时对今年新注册的导游实行管理服务费优惠政策,对已经缴纳2020年度注册管理服务费的在册导游延续年度服务政策,把苏州导游队伍牢牢稳住。
更让文旅企业感到暖心的是,苏州首次制定首批文广旅系统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和一般违法行为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清单,明确对11种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对20种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处罚,通过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减轻企业在特殊时期的后顾之忧。
政策早落地,服务早见效。苏州拿出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增强了文旅市场主体信心,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拿出“金点子”
加快文旅市场复苏回暖
八大特色主题展区,300多家境内外机构,3.5万参观人次……今年11月,2020苏州国际旅游博览会如期而至。本届旅博会以“链接诗和远方,再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为市民游客端出一场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文旅“盛宴”。火热的活动现场,不仅释放出文旅市场加速向好的积极信号,也让苏州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在文旅产品供给日益丰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打好“营销牌”?苏州按照“人群分众、时节细分、精准营销”的思路,针对本地游客、国内游客、外国游客,分别推出“苏州人游苏州”“来苏州旅游都挺好”“到中国,游苏州”活动;针对春夏秋冬四季,推出“四季游苏州”旅游品牌,既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又能吸引游客一年内多次往返。
今年3月底,疫情防控曙光初现,“苏州人游苏州”活动在众人期待中正式启动。覆盖苏州全域的11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起一大批生态优美的景区,在暖暖春日为市民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启动仪式当天,300名参加防疫工作的社区志愿者和医务人员搭乘“苏州好行”旅游专车抢先体验。
进入冬季,苏州围绕季节特点再次重磅推出4大系列15条线路,邀请游客“来苏州,幸福过大年”。“赏景、泡汤、看戏、美食……总有一项让您心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旅游推广处处长朱胜文介绍,苏州将全方位、立体式策划主题内容,融合本地美景、文化、美食及习俗等要素,设计高品质文旅产品,带给市民游客“四季游苏州、季季都挺好”的畅快感受,拉动“食、住、行、游、娱、购”各类消费。
花式营销赢得业绩与口碑“齐飞”,在此基础上,苏州紧抓文旅市场复苏契机,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持续扩大文旅品牌影响力——
4月,苏州召开旅游促进大会,在国内率先作出“无理由退货”承诺,并从重点商圈、大型商户、生产企业、旅游行业等领域逐步推广至全域。目前,苏州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商户已破6万户,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良好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7月,第九届中国苏州文化创业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启幕,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国内首个文化类博览会。43个主题展馆中,以20多万只“口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社交隔离馆”,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空间体验。
8月,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节·国际旅游节开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密集推出19台23场舞台艺术类展演和10条精心设计的艺术之旅线路,以艺术为媒,以旅游为线,用婉转的江南曲韵唱响伟大的新时代华章。
文旅市场上的“苏州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凭借一个个实打实的成绩,今年,苏州市吴中区成功入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苏州工业园区等6大板块入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总数和占比均列全省最前列。
点亮“夜经济”
引领文旅消费逆势增长
夜幕降临,金鸡湖畔灯火璀璨、流光溢彩。在金鸡湖商圈,66个大中型商贸载体和商业街区“比邻而居”,商业载体面积超300万平方米。下班后到金鸡湖商圈“买买买”,成为众多苏州年轻人的新时尚。依托“江苏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金鸡湖景区,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整合辖区文化、旅游、体育、商务、商贸资源,为苏州夜经济品牌增光添彩。
发展夜经济,是苏州激发文旅消费拿出的新办法。今年起,苏州全力打造“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先后制定发布《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重点聚焦“扩大消费有效供给”“推出消费惠民措施”“培育消费新兴业态”“提高消费便捷程度”等方面,探索夜经济赋能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举一纲而万目张。围绕“任务书”,苏州各板块区域、各部门条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显神通”,纷纷拿出真招实举,加快培育具有苏州特色的文旅产品和文旅服务,告别“夜的黑”,掘金“夜的美”,推动苏州夜经济不断升温,“火”遍全国。
在常熟,当地突出文化旅游在夜间经济中的带动作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创新夜间经济商业模式,丰富夜间经济产品形态,完善夜间经济公共服务,全力打造“虞歌畅晚”夜间经济品牌。
在太仓,当地发布以“夜太美”为主题的夜间经济品牌矩阵,以创建四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抓手,组织开展系列文旅节庆活动,加快夜间旅游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发展。
在相城,古运河畔的望亭镇奏响“稻香小夜曲”,将当地的人文非遗、历史民俗、自然资源与文旅经济相结合,重现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的繁华夜景,树立起乡村夜经济的标杆。
在姑苏,当地结合“双12苏州购物节”活动,探索用数字化赋能夜经济:穿梭在“苏城遇谜城”实景共创街区,游客可借助科技手段与虚拟主播互动、体验VR游戏、观看“评弹说唱”,充满潮流元素和魔幻色彩的灯光,让游客瞬间置身另一个时空。
……
当然,夜经济不只有“买买买”。围绕“江南文化”品牌,苏州充分发挥昆曲、评弹、话剧、歌舞等资源优势,做活做靓夜经济特色子品牌——“江南小剧场”,让市民游客能够“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拉长文旅产业链条。
苏州是文旅消费大市,也是文化产业强市。近几年,苏州发布一系列给力政策,持续加大对企业、项目、人才的支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倍增目标夯实基础。
数字文化,是苏州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点方向。作为数字文化企业的代表,苏州大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深耕短视频制作、网红IP孵化等领域,围绕IP打造美妆、美食、母婴等多元化垂直矩阵,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文化内容。短短几年,公司已有近千名员工,超8亿网络粉丝,原创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亿次。
得益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苏州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崛起。日前,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跻身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成为江苏省唯一新晋打榜的示范园区。园区沿元和塘而建,形成了“一带、两区”的总体空间布局,未来将瞄准数字文化方向,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新业态,推动产业规模和整体建设水平再上台阶,助力苏州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服务“送上门”
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求
“轻似剪,双舻飞箭,流如云彩云星汉……”姑苏城内,沧浪亭下,一曲婉转悠长、含蓄典雅的水磨调,再现了沈复夫妇“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诗意生活。这出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进入市场,非但没有曲高和寡,反而场场爆满,印证了苏州文化消费的蓬勃发展。
文化富有,全面小康社会才有精神动力。今年以来,苏州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作用,加速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今年9月,苏州发布2020年度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菜单,共388个项目入选。其中,文艺演出类72个、讲座导赏类106个、文旅融合类53个、特色活动类157个。在同步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项目采购会上,来自苏州各板块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配送供给单位代表等近400人到场,完成采购金额超345万元。
公共文化配送是苏州创新开展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旨在通过“菜单式”点选、项目“订单式”配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发搭建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在线上就能实现“选、配、送、评”各流程管理,帮助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确保市民能够享受到更符合自己胃口的“文化大餐”。
包括公共文化配送在内,苏州多措并举高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今年,苏州完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全覆盖,全年举办活动803场,覆盖182个村(社区),服务群众8万人次。
截至目前,苏州已建成开放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91家、美术馆61家、公共图书馆831个、24小时图书馆92个,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2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基础全国领先。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等3家单位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堪称苏州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标杆。
面对疫情带来的新变化,苏州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把“苏州旅游总入口”和“文化苏州云”两大文旅信息交互的平台结合起来,让文旅服务更“智慧”,让市民游客获取文旅服务更便利。截至12月中旬,总入口累计注册用户208万,销售额1565万元;文化云累计注册用户80万,销售额达3541.2万元。
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近年来,苏州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高标准保护文化遗产,高质量推进文艺创作,高水平发展文旅产业,切实履行好保护、传承、繁荣江南文化的光荣使命。
苏州百姓的“小美好、大幸福”,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生动的创作素材。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今年,苏剧《姑苏人家》入选2020年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昆剧《占花魁》等一批新创剧(书)目搬上舞台,昆剧《烂柯山·泼水》、独角戏《剃头》、江南丝竹《慢三六》等近40个折子戏及传统大戏对外公演……
11月11日,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获奖作品名单揭晓,苏州群众文艺作品再创佳绩:舞台艺术类共11个作品获奖,总量蝉联全省第一;包揽了舞蹈、音乐、戏剧、曲艺4个门类的第一名,其中,舞蹈《幸福的温度》斩获网络最佳人气作品。
文化的滋养,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无限青春活力。漫步其中,小桥流水与现代都市相映成趣,传统文化与当代创作相得益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这里是江南文化高地。这里是国际旅游胜地。这里是苏州。
■ 撰稿 孟旭 徐瑞雅 宗志鹏
编辑: 袁玉珍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