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核心功能城区、高标准全域旅游城区、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是苏州市姑苏区最新编制的《姑苏区、保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草案)》明确的三个目标向度,成为了正在召开的姑苏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锚定新目标,姑苏区要坚决扛起‘硬核’担当,聚力奋进古城全面振兴新征程。”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黄爱军表示,“十四五”期间,姑苏区将积极顺应“沪苏同城化”发展趋势,把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要求贯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更新全过程,用精品思维和“绣花”功夫建成品质高、产业强、环境优、人文兴的魅力古城,擦亮“三张名片”,加快展现具有鲜明姑苏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实模样。
做强产业,打造高质量核心功能城区
1月12日举办的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苏州将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发展文化产业拥有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强的比较优势。大会上,姑苏区提出每年拿出不低于1.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文化产业,聚焦政策、空间、人才等核心要素,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
在姑苏区“高质量核心功能城区”的蓝图里,文化强区战略是关键支撑。姑苏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沈志栋介绍,打造高质量核心功能城区,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姑苏区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文化强区”,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让“江南文化”品牌标识度充分彰显。
事实上,近段时间,姑苏区产业发展不断迸发出新活力。提升产业能级,姑苏区制定实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成功打造8个重点示范产业园,新增6幢亿元楼宇,华贸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集聚,连续三年举办苏州国际设计周,推出“繁华姑苏”特色IP,获评“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为加快文化产业布局,姑苏区不久前制定出台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蓝SPORT、星辉1976等15个产业园完成改造升级。
作为姑苏区产业层次和能级提升的全新增长极,姑苏区北部经济区去年启动以来,围绕数字经济、信创产业等领域已累计引进企业11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家,总注册资本23.1亿元。未来,姑苏区将以此为机遇,在北部经济区打造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1-3个区域竞争力强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创意经济、IP经济、授权经济,助力“苏州制造”品牌提升附加值;出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具体方案,顺应“沪苏同城化”发展趋势,每年导入10家长三角文旅、金融、科创等领域头部企业、品牌企业;加快传统商圈转型升级,观前、石路、南门三大商圈实现特色化跨越发展,每年招引50家首开店、旗舰店、品牌店、网红店,打造更多具有文化特色和产出效益的现代化商圈,确保商贸业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比稳定在30%以上……
仔细聆听姑苏区打造高质量核心功能城区的具体举措计划,姑苏区政协委员张君丽感到满满信心。“姑苏区文化底蕴深厚、服务业发达、楼宇产业园数量较多。今年,围绕特色产业园发展,姑苏区计划出台招商配套政策,引进一批专业服务企业,支持产业园腾笼换凤,这些都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及时雨’。”张君丽建议姑苏区产业园区继续在产业招商、产业服务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在服务好区内龙头企业的同时,以链上企业为驱动,借力政府协助企业完善产业链图谱、做好全链重点项目库、引导落户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并围绕不同产业集群做好相应配套保障。
做靓文化,打造高标准全域旅游城区
开展1-2个重点区域“大景区”管理运营模式示范,全面完成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保护修缮等重点项目;完善市、区、街三级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机制,深入开展名人故居梳理保护等工程;打造“漫游姑苏”旅游品牌,依托古建老宅等历史建筑,建设一批苏式精品酒店……
拥有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姑苏古城,始终是苏州旅游最拳头的产品和最热门的目的地。根据新鲜出炉的姑苏区政府工作报告,“高标准全域旅游城区”是姑苏区未来五年发展要聚力擦亮的又一张名片,还列举了一揽子具体举措。
全域旅游与全面保护相互依存助力。姑苏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姑苏区聚焦有机更新持续推进古城保护,推动出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成古城54个街坊控规修编和40个街坊城市设计,建成古城保护和管理大数据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提升六大工程深入实施,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保护修缮全面启动;园林版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享誉中外,观前街获评首批省老字号集聚街区,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姑苏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已总体完成。
进入新发展阶段,姑苏区上下达成共识,打造“高标准全域旅游城区”,必须一如既往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资源优势,以更高自觉、更大合力加强传承保护。
以更高标准完善顶层设计。姑苏区将把古城作为“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更多采用修旧如旧和“微改造”,实施历史街区、地段、建筑等的成片保护。坚持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让旧厂房、老公房、低效土地用起来、动起来,推动新业态培育和人气商气集聚,为古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以更大力度推进保护项目。姑苏区将以古城保护与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对32个任务子项分批细化制定实施清单。大力开展平江片区和32号街坊整体改造,加速渔家村项目二期建设。聚焦资源转化利用,启动洪钧故居等10处成熟院落的保护修缮,同步做好配套文化项目植入和运营。加快展示古牌坊、古桥梁、古井等各类历史街区文化遗存等。
以更实举措做亮文化品牌。姑苏区将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10个以上原创文艺作品。促进沪苏文化交流合作,组织各类文化剧团赴上海巡演不少于10场次。推出“耦遇·魅力苏州”等12条个性化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行业信息数据库,持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净化旅游环境。抓好运河文化发掘、遗产保护等工作,推动“水韵古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突出“运河十景”中“姑苏六景”的策划打造,加快把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建设成为“最最精华的一段”。
做实民生,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
政府实事项目,是两会期间,老百姓关心的一大热点。1月13日下午,姑苏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各代表团对2021年姑苏区政府实事项目候选项目进行审议,平江、金阊、沧浪、双塔街道还对2021 年政府实事项目候选项目进行了现场咨询答疑,最终结果将于15日对外发布。
政府实事项目成为姑苏区擦亮“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名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提升古城生活品质,姑苏区奋战“两扫”“两小”行动,完成201个老旧小区、200条背街小巷、77个城中村环境提优。开展“靓丽姑苏”违法建设专项治理,拆除违法建设9.3万平方米;绿化景观提升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老旧片区改造等有序推进;10所学校开工建设,新建、改扩建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助餐点建成投用;17个农贸市场改造完成,“平价菜摊”实现全覆盖。
着眼未来,聚力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姑苏区提出按照“城市客厅”标准,加快推动古城空间拓展、品质提升和功能完善,打造有颜值、有质感、有温度的宜居环境,以更高标准扮美扮靓城市形象。具体包括深化违建专项治理,确保到年底累计拆除违建不少于20万平方米;完成54个小区、83条街巷的“两小”综合整治;优化古城交通体系,探索建立古城区域差别化管理和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研究城市交通堵点疏通措施等。
着眼未来,聚力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姑苏区提出要进一步回应群众期盼,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把苏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的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强区联动指挥中心和8个街道联动分中心,加快打造“管用网格”“多维网格”“智慧网格”“民意网格”,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以“整洁一点、有趣一点、便利一点、温馨一点、安全一点”为特征的“美好社区”正成为姑苏区“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一抹亮丽风景线。去年以来,姑苏区围绕“五个一点”居民诉求,实施100个民主协商项目,通过社区协商,解决了一大批重难点问题和矛盾纠纷,激发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生需求和参与社区治理、美好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新一年,姑苏区明确将继续深入建设“五个一点”美好社区,以社区“美好指数”成就古城“幸福指数”“魅力指数”。
交汇点记者 陈雨薇
编辑: 范国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