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共商一体化大计,共谋高质量发展。7月18日下午,昆山召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座谈会,邀请学术界和产业界前沿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相聚一堂,为昆山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出席座谈会,并为新聘任的咨询委员会专家颁发聘书。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昆山加快产业科创中心建设的内在需要。去年,昆山市委、市政府成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在2018昆山融入上海合作发展推介会上聘任了首批委员会专家。
当天,昆山聘任第二批委员会专家,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崇和,上海优刻得创始人季昕华,上海数据交易中心CEO、晶赞科技董事长汤奇峰,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总经理江伟杰,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
会上,委员会专家陈雯、杨崇和、季昕华、汤奇峰、江伟杰以及车好多集团副总裁章子琦、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交通能源组组长罗伟光、中国科学院技术物理所副所长戴宁、喜马拉雅文创产业发展部总监刘宇彬分别立足各自领域,围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动昆山产业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题,发表了独到见解,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陈雯教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她指出,“对接上海”不仅是单纯的产业对接,昆山要结合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在城市建设、营商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对标上海,实现同城化,真正让在昆山创新创业的人才和企业家感受到“不在上海、胜似上海”。
戴宁在发言时指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面临其他地区具备‘后发优势’的压力下,昆山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深入对接上海教育和科创资源,大力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锁在抽屉里’的技术成果,激发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优势。”罗伟光表示,昆山要深入研究上海的产业体系、产业分布、产业图谱,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对接虹桥商务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运用投资式的金融思维,围绕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打造高端产业集群,不断擦亮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示度”。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澜起科技落户昆山以来,对高端人才的渴求一直十分迫切。”杨崇和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建议昆山用好上海、苏州、南京等高校资源,立足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探索以研究院或实验室的形式,让高校毕业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进而扎根昆山。季昕华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昆山“扬长补短”,建立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训研发、产品试用、数据流通、智能制造“四大中心”,更好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
“‘盯住’、‘跟住’、‘抓住’。”汤奇峰的发言“直截了当”,他认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盯住”上海,紧盯科创领域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跟住”5G、大数据等科技变革的脚步,把握创新“窗口期”和“机遇期”;“抓住”核心企业,加快形成创新生态圈。章子琦从企业的角度谈体会,他说,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迎来“弯道超车”最佳机会,昆山要抓住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刘宇彬说,昆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用声音全面解读昆山,传递昆山“好声音”,打造独具昆山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昆山城市文化内涵。江伟杰指出,昆山着力发展的光电、半导体、智能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等产业与他们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关联,这说明昆山踩准了上海的节拍,昆山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可以提供很好的产业支撑,加快推动先进技术落地。
杜小刚表示,昆山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找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开展现代化建设试点的结合点,深入思考“昆山能做什么”,着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拓展开放新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
交汇点记者 潘朝晖
编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