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新篇再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将要扮演什么角色?11月18日,第七届“对话苏州”活动在苏开幕,来自国内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共谋苏州‘十四五’”这一主题,共同探讨苏州发展的新蓝图。
“对话苏州”活动是苏州市委、市政府问计于民的重要决策活动,每年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聚焦苏州发展热点、难点,为苏州经济社会把脉,此前已成功举办六届。本次活动由苏州大学、苏州市发改委、苏州市社科联联合主办,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具体承办。
“苏州建机场有无必要?”一上场,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就抛出了一个众人关心的问题。汪鸣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强大的区位优势。但随着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发明显,过去以面向沿海港口为主的相对单向的运输、物流服务组织模式也亟需改变。“苏州需要机场,但首先需要的不是客运功能,而是打造能够满足航空货运、港口多式联运的国际门户枢纽。”汪鸣指出,“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明确提出货运枢纽机场的布局问题,苏州在长三角区域怎么找到这个位置,国家又会如何权衡苏州的定位,这些都需要苏州站在国内、国际两个维度,从满足高端、高效、高品质生产和消费的层面上考虑这个问题。
“站在更高的坐标与方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产业应当成为苏州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江苏省社科名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徐康宁认为,苏州的最大优势是实体经济强、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是在产业创新方面,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短板,缺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产业领军型企业。因此,徐康宁教授认为苏州“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着力点仍在实体经济,但要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要突破口。
“从战略使命来看,苏州应成为新发展理念实践样本、现代化建设探路者和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表示,目前苏州的经济总量达到地级市第一、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处于率先从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现代化迈进的发展阶段,但也同上海一样,面临着“冲在最前面”、没有现成发展模板借鉴的困难。基于此,严军提出了打好城市功能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民营经济新转型、智能经济培育、城市更新五个“先手牌”迎接挑战。
苏州和深圳,“20”年代谁会跑的更快?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顾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从我们自己的研究数据来看,苏州创新总体能力来讲是在国内第三梯队正在向第二梯队跃进,从创新势头来看,目前总体来说还是落后于深圳。”但顾强同时指出,苏州坚持做了很多长期主义的事情,包括建设生物医药城、引进知名大学等等,而决定一个城市未来高度的核心恰恰正是人力资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苏州并没有成长很多平台,如今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作为产业强市的苏州如果能紧紧抓住数字风口,就很有可能诞生新的独角兽和平台。”顾强对苏州发展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迈入新发展阶段,苏州的目标是构建新格局、打造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创造新奇迹。”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表示,苏州将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精彩观点和务实建议,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交汇点见习记者 陈诚
编辑: 陈悦勤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