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常州
交汇点讯 走进工业遗存老厂房,沉浸式欣赏百年前的民族工业振兴故事。坐在不同的位置,观赏不同的细节,产生不一样的体验,仿佛跨越了时空和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次“对话”。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更是流动的城市文旅空间。在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传承的背景下,常州市首部大型沉浸式话剧 《织梦运河》 在工业遗存运河五号“小剧场”上演后,引来无数好评。无论从现场布景还是非遗互动都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老厂房变身“小剧场”
演绎名人轶事助力大运河文旅融合
2021年,钟楼区重点围绕常州市“532”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常州的文化新客厅、城市的历史老底片,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钟楼区首选在工业遗存的老厂房打造运河小剧场,将常州市首部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打造成钟楼区的品牌名片。
《织梦运河》由钟楼区文体旅局、区文化馆、五星街道、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联合出品。该剧以常州工商业发展的典型人物为主线,以运河意象为母题,融入运河市井文化、老城厢文化和红色文化,讲述三堡街上“恒源畅”的由来,描绘大运河畔的名人轶事,让工业遗存、历史风貌与城市人文深度融合,展示了百年工商对常州的影响,对青年成长的影响。
运河情,恒源梦,谁向沧桑识豪雄。运河五号的前身是常州西门的第一家布厂,位于三堡街 141号的恒源畅,百年前是个木行花园,曾有过“三和”、“恒源”这些名宇。她见证了常州运河的繁华,见证了常州运河工商业的变迁。时长80分钟的《织梦运河》讲的就是“恒源畅”,演出场地就在运河五号的小剧场。小剧场根据剧情进行布景,老茶馆、典当铺、拱桥、布厂等应有尽有,仿佛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曾经运河边畔三堡街的模样。
穿插非遗体验展现老城厢味道
常州话剧爱好者共同为运河“织梦”
据钟楼区文化馆长孙茹介绍,该剧打造了常州一流戏剧演艺群落,通过全景式、全时空展现钟楼运河段的文化风物,折射老一辈工商实业家的奋斗历程以及植根于运河的情感寄托。《织梦运河》也是艺术实验性探索与浸入式戏剧感官体验相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更是打造具有常州运河段标识的“小剧场”沉浸式演绎带的引领性实践。该剧采用开放式演出的沉浸模式,在故事发生原址的老厂房里,以立体鲜活的方式走向市民。剧中的演员和观众,都是360°全方位表演和观看,而老常州吆喝、老茶馆、典当铺、木行等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常州老城厢味道。孙茹说,去年《织梦运河》第一季登场,从构思到排演,时间非常紧凑。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本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参演者并非来自专业剧团,演员也不固定,汇集了本地的话剧爱好者,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有大学生、舞美工作人员、演艺培训机构老师、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工作人员……这剧的诞生可谓是常州本地话剧爱好者共同织梦的产物。
“第一季布景中,运河上的桥不是高拱桥,一来影响观众观剧,二来也不太符合历史背景,这次我们将桥换成的高拱桥,让观剧更加贴合实际。”曾任常州市文化馆馆长,《织梦运河》导演许建荣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这次上演的《织梦运河》第二季是第一季的升级版,可以看做《织梦运河》2.0。《织梦运河》2.0是编剧在去年《织梦运河》的剧情基础上,又加入了近10分钟的新剧情和旁白,以及增添了全新的布景和非遗互动,让时空转换得更加流畅,剧情衔接上更加易懂,让观剧者在沉浸式观剧体验中有更多的互动。好比常州虎头鞋、麻糕、面人糖人等一批非遗文化展示,就是新植入剧情中的,演出时会根据当天观影者的年龄分布进行调整。好比当天小孩子居多,虎头鞋、面人糖人等登场几率的会增加。中年人居多,甜白酒、大麻糕、梳篦的出场率就会增加。总之,沉浸式话剧不是简单地靠增加互动来实现所谓的“沉浸式”,而是要努力创造一个让观众相信的真实世界,让他们参与进来。
将三堡街烟火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织梦运河》深受文化大咖“好评”
“传统的戏曲话剧,正因为精髓、经典是演技出众,给人们更多的秀点、亮点。而这台沉浸式的话剧,是突破了传统的舞台,创新了编排与演出,产生出了古今融通的画画效果。剧组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能打造出与众同在、与众同乐的效果,是成功的最大基础。”常州民俗专家季全保在看过《织梦运河》后感触颇深,他认为,实景演出中,演员观众同入一景、同登一台,一步一景一幕的演出方式,让观众跟随剧情穿行于舞台之间,叫作台中有景、景中有戏、戏中有人,把体验推向了极致。所有演员的演出都是在观众眼皮底下进行的,这个难度可想而知。茶馆老板演绎了双重身份,将人间的烟火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完这剧年纪大的有亲身体会,小朋友也会有感悟,我们的城市过去原来是这样的有血有肉,情深意长。”季全保说,变幻莫测的道具和背景,应景应人应时,是剧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些互动互通表达了城市文化的底蕴和人物内心的细腻。语言对白使人感到城市的温暖,特别是创业者的艰辛与打工者的真诚。
“这部剧,以一河一桥一街为景,以一语一调一曲为魂,再现了往昔水乡常州的市井风俗,将三堡街的烟火气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好看好玩好笑中听懂乡音、记住乡愁、亲近民俗。”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的言禹墨认为,运河五号的小剧场,因场地狭长,舞台与观众席距离过远,鲜为使用,这次却是应了运河的主题,用时兴的沉浸式赋能,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一进大门,只见长衫短裆,人来货往,叫卖声声,一幅民国常州的运河画卷徐徐展开。观众置身其中,参与其中,与演员同呼吸、共命运,剧中人的每一个情绪变化,都会比传统舞台上放大十倍直击观众心灵。剧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青年热血,并不新鲜,却因近在咫尺的可触可感,让人有了别样的感受。
努力打造大运河演艺带
激活历史文化街区“根”与“魂”
“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钟楼文旅的重要课题。《织梦运河》就是钟楼区破题的一次尝试,初衷是想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你是你,我是我”的界限,让运河五号的老工厂变成“我们”的舞台。这种工业遗存小剧场模式,也使之成为钟楼文旅中轴的最强支撑点,助力大运河畔、三堡街区、运河五号园区等成为常州人休闲度假旅游的“微生活”理想地。让观众置身于演绎空间,让文化、艺术、历史以立体鲜活的方式走向观众、走向市民。2021年至今,《织梦运河》已经演艺16场观众近5000人,而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近日,《织梦运河》第二季20场演出完美谢幕。
钟楼文旅正挖掘大庙弄、民元里、南市河、西瀛里、亚细亚、夏家大院等城市空间,以文旅融合发展为重要机遇,以小剧场演艺为切入,构建兼具城市人文之美的文旅演艺品牌,辐射古运河文旅演艺带发展,形成钟楼文旅口碑新佳作,助力南市河文化街区、龙城夜巷、运河五号街区等成为常州人休闲度假旅游的“微生活”理想地。
在后疫情时代,变“工业锈带”为“运河秀带”,让小剧场成为常州百姓微生活、微旅游的集聚地,也是钟楼区打造大运河演艺带的初心。今年,钟楼区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展馆的活力,促进夜经济发展新形式。同时还会进一步提升优化,通过文旅融合平台,深入融入古运河文旅演绎带,激活五号剧场,与文艺剧团、演艺机构等联合推出展现运河人文故事、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型大众体验式小剧如非遗主题、红色主题、历史主题、时代轻喜剧;还有沉浸式讲座、评书等等,讲好常州运河故事,赋予文化街区新的生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颖
编辑: 张宇熠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