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我的爸爸去援疆已经快两个月了,我非常想念他,爸爸说,在新疆有一种植物叫做梭梭树,它耐旱耐寒,一季无雨仍然可以成活,爸爸要我像梭梭树一样坚强,让我像男子汉一样照顾好妈妈。”
父亲节,幼儿园大班的周长庚亲手制作了一幅手工画,表达远在新疆参加教育支援的“援疆爸爸”周微老师的思念。
周微、王奇、施皓和王峰是常州机电学院对口支援新疆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的首批四位援疆干部。在学校,他们一直是业务骨干,教学和管理的“多面手”。
记者连线远在新疆的周微得知,自从来到伊犁丝路职业学院,他们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援疆工作中来。他们除日常教学和思政工作外,还带去了江苏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念,推动教学改革,与结对的当地教师共同研讨科研课题,撰写论文,申报专利,鼓励年轻老师参加教学比赛,开展创新项目,优化工作思路,提升当地学校的教科研和管理水平。
对学生,他们也将温暖带到了远方。据王奇介绍,他们开展援疆团队牵手关爱“石榴籽行动”,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对结对的班级学生做好“四帮”,帮思想、帮学习、帮生活、帮解惑;做好“四导”,进行成长成才引导、交友指导、帮扶引导和心理疏导,为新疆学生解决好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与困难,做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
远在千里之外,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人。“我的爸爸在新疆伊宁,在地球仪上是那么近,实际上是那么远,放学时看不到他熟悉的身影了,也好久没有吃到爸爸做的饭了,我和妈妈都很想他。”王奇的女儿王霁瑶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援疆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支持。在家乡时,他们都是负责担当的好丈夫、好父亲、好老师,如今,远在“第二故乡”的新疆,他们心系远方的家人,“这里的白天特别长,常常九点多才吃晚饭的时候,跟家里人的作息不一样,只能凑零碎的时间跟他们视频一下。但孩子很懂事的,她知道援疆是光荣的事情,是让她值得骄傲的事情。”王奇说道。
职业教育对新疆来说既是稳定教育,又是脱贫教育,意义重大。4名常州机电援疆干部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安排家庭,充分发挥了专家引领、示范带动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展现常机电援疆干部的良好形象,树立了常州机电学院的对口援疆工作品牌,展现江苏教育的风采。
交汇点记者 唐颖
通讯员 张维
编辑: 唐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