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通过歌曲,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之美,感受到了‘中国风’的力量。”常州机电学院机电1935的程佳杰打开课堂“歌单”,流行音乐的中国文化《青花瓷》、《好汉歌》,古曲新声的江南乐韵《春江花月夜》,饱含军民鱼水情的《为了谁》,中国民歌《茉莉花》等应有尽有。2020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团队开发了一门崭新的公共艺术在线课程《音乐与中国文化》。“此生无悔如华夏”,这是学习过这门课程的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样的音乐课,可以让学生有如此的感受?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常州机电学院的公共艺术团队一直在探寻“思政”融入“美育”的课程改革方法。“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这些95后、00后的‘后浪们’都喜欢音乐,于是,开发出一个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融‘思’于‘美’,以‘艺’促‘德’的音乐在线课程,成为团队的新目标。”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团队主任王伟说道。
在公共艺术团队的努力下,常州机电学院自主开发的这门《音乐与中国文化》,在美育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教育教学全过程;既完成艺术普及,又实现文化传承,还融入思政教育,打造出兼具“人文、艺术、思想”的创新性美育在线课程,将增强审美意识与提高人文情怀并行,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开拓了美育新途径。
如今,学生接触知识的方式十分多样化,微信、论坛、短视频和各类app,一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音乐与中国文化》另辟蹊径,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借助《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优质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式,深挖歌曲中蕴含的旋律、乐器、歌词等中国元素,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调式五声音阶的艺术魅力,从伴奏中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和历史,还有歌词中饱含的故事和情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流行歌曲《沧海一声笑》理解“大乐必易”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歌曲《抱月入怀》中感受诗仙的情怀与抱负,在古曲《阳关三叠》中了解传承千年的经典骊歌的历史与内涵。
在“地方音乐的中国韵味”这一章,学生们走进江南,聆听细腻委婉的小调《茉莉花》;走进陕北,聆听粗狂豪迈的信天游《兰花花》;走进广西,聆听“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走进草原,聆听悠远的蒙古族短调《嘎达梅林》,了解那些民歌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品民歌之韵,传民族之情。
课程思政讲究“润物细无声”,而这门课巧妙地做到了这点,学生们增强了文化自信,以乐问古,以文化人。“不上不知道,经过课堂的详细讲解,平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原来深藏了这么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电商1931班的窦欣雅说道。
数控1933班的姜伟杰在赏析了《为了谁》这首歌后,动容地写下评论:“98年的抗洪抢险中中国军人的伟大事迹,在今年听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首歌,展现的不仅是音乐层面的内容,同时也承载着时代精神和中华之魂。”
在这个学期结束后,《音乐与中国文化》这门课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同学们纷纷通过学习平台点赞、评价、讨论,这门特别的美育课程点燃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也为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探索提供路径:以美育立德树人,以素养滋养人心。
交汇点记者 唐颖
通讯员 王伟
编辑: 唐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