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淮安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将百年党史所蕴含的磅礴力量转化为思政育人效能,系统打造“三类课堂”,全面构建特色党史学习教育体系,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历史自觉中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打造“信仰课堂”,以理论武装感悟思想伟力
发挥“头雁”效应以坚定信仰。校领导带头开设一批党史学习教育示范课。校党委书记通过各种党课团课面向青年学生开展主题宣讲,校长为全体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用百年党史引领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通过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基层组织制度,精准对接青年群体开展主题宣讲;打造“8090后”理论宣讲“轻骑兵”,面向学生骨干构建“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导师指导+行动实践+总结反思”五位一体培训模式。
并行“双轨”机制以润物无声。一方面,学校制定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案,打造党史故事“课前讲”,校党委书记担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负责人,指导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专题建设;另一方面,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推进周恩来精神育人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特色一讲”,并写进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强化“交互”覆盖以同频共振。针对青年特点,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云课堂”,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交互学习矩阵。推出“党史百年天天读”、党史知识“周周测”、党史学习“月月谈”、“团青微课堂”等系列活动;推出“大二女生回曾祖父牺牲地淮安求学”“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等系列短视频,吸引青年在互动中同频共振、在沉浸中共情共鸣。全校2万余名学生线上参与升国旗仪式,5000余名新生共上线上“开学第一课”,实现线上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
打造“红色课堂”,以浸润感染增强信仰定力
学校党委致力于用“红色课堂”在红色地标、珍贵文献中寻找哺育青年人成长的红色力量,引导青年学生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以“百年党史”引领前行。用活用好百年党史蕴含的育人素材和教育资源,制定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五个一”教育套餐,聆听一堂党史课,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力量;观看一场红色电影或阅读一本红色经典,在生动而厚重的红色文化中领悟担当使命;接受一场沉浸式学习教育,在庄严肃穆的仪式教育中接受“精神洗礼;开展一次“我为同学做件事”实践活动,在服务他人中触摸党的初心使命;参与一次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在学史力行中让学习教育成果惠及校内外。
以“恩来精神”彰显特色。学校把传承和弘扬周恩来精神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形成了以“恩来精神”持续滋养青年学生的“淮师模式”。将“周恩来精神概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学生通识必修课。举办“周恩来与中国共产党”学术研讨会,为青年学生学习研究周恩来精神提供理论支持。在二十余年坚持创建“周恩来班”基础上,通过“周恩来青年读书分享会”“恩来故事会”进一步推进周恩来精神与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以“红色实境”赋能教育。深入挖掘淮安本土红色资源,开设党史学习教育的“实境课堂”。一是搭建共建平台,建设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故居、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等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党史教学点。二是开展情境教学,组织青年学生赴周恩来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开展主题教育,让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科书”和“实景课堂”,将“无形”的价值引领做得更加“有形”。
打造“行走课堂”,以实践体悟激发奋斗动力
学校党委用“行走课堂”凝聚力量,鼓励青年学生传承红色精神,跑好新时代奋进前行的“接力棒”。
理论宣讲铸信念。成立“党史导学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面向青年学生集中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深化党史理论研究和阐释;成立“青年讲师团”,百名青年教师深入班团组织开设“信仰公开课”;成立“翔宇宣讲团”“蜜蜂微讲团”“新安旅行团”精神宣讲团,千名学生骨干深入社会基层,让党史学习“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团足迹遍布江苏省内外的50多个市县,在近130个学校、社区开展宣讲2000余场。
专业引领助成长。学校深化构建“学生了解基层—教师发现研究方向—学院与地方对接智力服务—课题成果反哺地方”的良性循环模式和价值塑造、理论提升、实践锻炼、赛事参与“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依托“百名博士助百村”和“挑战杯”“互联网+”系列竞赛,带领青年学生组建服务团队,深度对接100个左右苏北乡村,把科研成果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社会实践作贡献。学校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聚焦党史学习、理论宣讲、国情观察、乡村振兴等方面,组建42支社会实践团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2个,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份、300多个区县,青年学生参与率100%,20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灾,学校收到感谢信100余封。
(董旭冉 朱诗瑶)
编辑: 陈海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