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区紧紧围绕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的跨越,聚焦“淮安区建成苏北地区最具特色、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新高地”这一目标,做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现代民间艺术绘画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六大“国”字品牌, 构筑文教装备、文化旅游、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四大板块。
做强产业基地,引领文教装备发展。淮安施河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9年园区实现列统工业开票销售22.55亿元;入库税收1.15亿元;累计申请国家专利445个,拥有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近百个产品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拥有共创、新起点、奇乐娃等骨干文化企业,园区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园区入驻企业246家,其中生产型企业1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拥有电教装备、实验室装备、动漫课件、数字化校园、人造草坪、儿童游乐设施等11大类2000多个。从业人员2.6万名,近5000名供销员遍布全国各地。共创人造草坪公司占有国内市场45%、全球市场17%的份额,全球铺装面积超1亿平米。
延续历史文脉,引领文化旅游发展。参照文物修复手法,精心修缮了驸马巷、上坂街、龙窝巷等12条老街巷,改造了600多户老街危房和现代建筑,恢复了明清街巷古朴风貌。河下古镇先后获评“中国盐文化遗产保护奖”“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驸马巷、河下湖嘴大街被评为“全国重点保护历史街区”,淮安市仅两家。深入发掘呈现淮安文化原生态,构筑“四个”景观群。伟人故里,实施了周恩来故居周边环境整治、城区“五点一线”主干道恩来故里文化景观工程。人文河下,修复了河下1500m长的湖嘴大街、400m长的估衣街,并对两侧破损及新建民居依据“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进行了修缮、整治。精心打造了沈坤状元府、梁红玉祠堂、吴鞠通中医馆等10多个景区(点),创成1个4A级景区、3个省级社科示范基地,吴鞠通中医馆被评为省级中医科普教育基地,百年老店文楼被评为“长三角岁月余味老房子特色餐厅”。魅力萧湖,打造了620亩生态水景和状元阁、帆影楼、韩侯钓台等30多个文化景观,推出了苏北首个大型水舞灯光秀表演。运河观光,打造了4公里长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慢行系统,建成了韩侯桥和老船厂体育公园,初步形成从清江浦大闸口到淮安区友谊桥一条水岸并行的观光游线。
打造“一镇一品”,引领民间艺术发展。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素有“一镇一品”“一镇一艺”之称。区级重点扶持博里农民画和仇桥杂技两大特色文化品牌,建成了博里农民画创作基地、中国博里农民画苑,成立了博里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农民画刺绣、领带、纱巾等10多个系列民间美术工艺品,潘宇同志获评“江苏工匠”。疫情期间,博里镇农民画家们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农民画《疫情防控不误农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成立了仇桥杂技协会,扶持了30多个杂技表演团,培养1500多名演职人员,创作各类表演节目600余种在全国各地演出,“北有吴桥、南有仇桥”品牌初步形成。
注重宣传弘扬,引领文化品牌发展。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千年漕运》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第二届国际“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评选颁奖典礼,收到国内外应征作品近300部,共评出包括梁晓声、范小青等全国知名作家在内的《人世间》《灭籍记》《国王与抒情诗》《逃跑的老板》《西游记》(德文版)5部获奖作品。目前尽管只办了两届国际“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但已在国内外文坛崭露头角、声誉鹊起,“吴奖”获得者梁晓声、陈彦两位获奖作家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使得年轻的“吴奖”受到国内外文坛瞩目,初步实现把“吴奖”打造成为“茅奖”风向标。组织全区第二届“袁鹰文学奖”评选工作,共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四类体裁共19篇(部)作品获奖。实施《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项目,目前已完成第一季影像数据库项目视频编册汇总,启动第二季视频拍摄。筹拍电影《少年周恩来》,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本作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编剧,曾执导电影《周恩来》的著名导演丁荫楠执导。《天路淮军》荣获第四届江苏报告文学奖金奖,这是近年来淮安区文学艺术创作取得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傅振举 陈青)
编辑: 张莎沙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