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踏上了苏北老区——淮安区钦工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大学生的信仰。在钦工镇,青年大学生们聆听革命老人孙应考讲述一段段鲜活的革命记忆;走进小学,与老区的孩子们分享周恩来小故事,与孩子们一起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与崇高的精神世界;参观红色旧址,感受在革命低潮时期,横沟寺暴动的深远历史意义。
“三下乡”成员钱思宇说,这样的“三下乡”,让我对信仰二字有了更加直接且深刻的把握,明白了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有信仰地活着。我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一定牢记习总书记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期盼,努力让信仰在心田里扎根、生长。
不忘初心 做有信仰的人
钦工镇镇西村革命老人孙应考老人今年已是94岁高龄,雪白但浓密的头发彰显着老人不一般的坚毅。老人曾是抗大学员,参加过四平战役、东北土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孙应考老人精神矍铄,思维缜密,思想更是与时俱进。
实践团刚走进老人的院落,老人就从小马扎上站了起来,高兴地与每一位青年大学生打招呼。当听说青年学生们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后,老人兴奋地说,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老人在青年学子的簇拥中激情讲述抗大学习、四平战役、土地改革,这一个个原本只在课本上学过,在课堂上听过的红色故事、革命事件在青年学子眼前生动起来。谈及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华为等一个个时代新词、社会热点都是老人的关注点。实践团的成员们非常惊讶:是什么支撑着老人走过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是什么支撑关老人在年逾九旬之际,依然对祖国保有赤诚?对此,老人平静且坚定地说,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追求。真正的信仰也许从来就是质朴无华,却让人莫名感动与钦佩
实地参观 做热爱祖国的人
顶着骄阳,实践团穿过长长的村路,来到了横沟寺暴动旧址。毅然屹立于眼前的是一块巍然耸立的黑色石碑,庄严雄伟,也默默无声的记刻着横沟寺农民们伟大的凯歌。学生们的思绪穿过历史的围墙,仿佛看见了漫天凛冽风雪也浇不灭的人民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沸腾热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让革命走入低潮。1928年2月11日清晨,横沟的农民们冒着刺骨的大雪,发出了属于苏北人民的怒吼,打响了苏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处于低潮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希望。
在展厅里,一件件老旧的革命遗物,静默无言,却让人久久驻足,让人不禁沉浸到那悲壮的战争岁月。怀着崇敬的心情,实践团成员相约在旧址前重温入团誓词。这是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毅力;这是牢记使命、建功时代的担当;这是心有信念、爱国立志的情怀。黄土之上,苍穹之下,响亮的誓言直冲云霄。
积极宣讲 做勇担责任的人
本次“三下乡”实践团的主力是大学生蜜蜂志愿微讲团骨干成员。实践团成员把理论宣讲作为“三下乡”活动的核心活动,努力让党的先进理论走进更多普通人的心里。
在横沟村中心小学,实践团立即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不停地追问:你们从哪里来?你们是来干什么的?当听说进班级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欢呼雀跃,飞跑进班。实践队员结合多媒体课件和音频向学生们生动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立志”思想背后绚烂多彩的人民历史画卷;讲述周恩来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以及革命英雄生平故事;教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引导学生畅谈的理想并以信件等形式寄语未来。孩子们睁着大大的眼睛,时不时点点小脑袋。当宣讲老师提问的时候,孩子们齐刷刷地把手举得高高的。宣讲成员教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环节,“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的家乡……”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响起,穿越时空,爱国的灿烂光芒在歌声里闪耀。
“三下乡”活动让实践团的成员们触摸到书本之外一幅幅生动的人民历史画卷,信仰的种子已然在灵魂滚烫的青年学子的心田生根发芽。
(陈树湘)
编辑: 金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