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淮剧又称“江淮戏”,形成于盐阜和江淮一带,流行于江苏、上海、安徽等广大地区,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淮剧最初起源于“门叹词”,孕育于“香火戏”,并受徽剧、京剧影响,直至清末逐步定型。此后的一百多年,淮剧这一独特的乡音淮韵,逐渐发展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淮剧这一文化瑰宝得到了进一步重视。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承担起了淮剧人才培养的重任,淮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一曲曲淮腔淮调唱尽了悠悠历史,唱出了幸福生活。它见证了时代变迁,陪伴了数代人成长,成为盐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一部鲁艺史,半世淮剧情。
盐城鲁迅艺术学校从她诞生那一天起,就与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成立之初即改变了传统的团带生、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式,设立淮剧表演和音乐伴奏两个学科专业。从1962年至今,学校先后经历了盐城专区文化艺术训练班、盐城市戏剧学校、而后又鲁迅艺术学校的数次更名,经历了2005年底并入盐城高等师范学校、2016年初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并成立鲁迅艺术学院,无论名称怎么变,盐城鲁艺与淮剧的半世情缘没有变。从1958年至2021年的大半个世纪里,盐城鲁艺为社会培养了755名淮剧表演、190名音乐伴奏,共计945名淮剧艺术专业人才。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百年幼专厚德载物,淮剧摇篮人才辈出。半个多世纪来,从这里培养出来的淮剧艺术人才都输送到了江苏省淮剧团、上海人民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泰州市淮剧、淮安市淮剧团,以及宝应、兴化、阜宁、射阳、涟水、建湖、射阳、滨海、响水等各地剧团。聚是一团火,撒作满天星,他们无论走向哪里,都能够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星星。陈澄、陈明矿、邢娜、陈丽娟、李栋林等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先后获得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红梅奖等多项国家大奖,成长为淮剧艺术领域的栋梁。
陈澄,1991年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市鲁迅艺术学校表演专业,一级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省政协委员,盐城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江苏“文华奖”,全球“华鼎奖”、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当代淮剧领军人物。联袂主演淮剧《小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在艺术上吸取了其母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黄素萍的特色,师从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胡锦芳。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陈德林淮剧流派艺术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淮剧”省级传承人。省“333”工程特殊人才培养对象,省突贡专家,省“五个一批”特殊人才,市盐渎文化奖章,曾赴欧洲多个国家进行交流。代表作:《祥林嫂》《太阳花》《赵五娘》《天要下雨娘要嫁》《马前泼水》《宝剑记》《小镇》《小城》等多部大戏。参加淮剧电影《腊月雷》拍摄,剧中饰演主角“周桂英”,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专辑并播出。在淮剧声腔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澄腔”特色,被观众誉名为“淮剧公主”。
陈明矿,1991年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市鲁迅艺术学校表演专业。一级演员,江苏省淮剧团团长、书记,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上海戏剧“白玉兰奖”获得者。领衔主演淮剧《小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省政府授予剧组“集体一等功”,市委市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师从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淮剧”省级传承人。省“333”工程特殊人才培养对象,省“五个一批”特殊人才,省“道德模范”“江苏好人”, 代表作有:《小镇》《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太阳花》《天要落雨娘要嫁》。
邢娜,上海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关门弟子。主演淮剧古装戏《莲子》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主演淮剧小戏《鸣凤之死》获首届全国戏曲红梅演唱大赛金奖,主演淮剧现代戏《鸡村蛋事》获首届江苏文华优秀表演奖,第六届江苏淮剧节 优秀表演奖。第六届江苏戏剧节 优秀表演奖,荣获上海市文广影视集团“文广新人”称号,上海市文广影视集团“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上海“文化新人”称号,2004年由上海东方电视台举办“东方戏剧之星——邢娜淮剧专场” 2007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举办“粉墨佳年华”上海优秀青年演员展演——邢娜淮剧专场。2008年由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举办了“文广演义之星——邢娜淮剧专场”。
李栋林,1983年考入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国家一级演员、射阳人大常委、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射阳县淮剧团党委书记。曾先后荣获省第二、三、四、五届淮剧节优秀主演奖,省政府“文学艺术奖”、“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奖”及“紫金奖”等荣誉称号。代表作《难咽的苦果》先后荣获省新剧目观摩演出七个一等奖、省戏剧紫金奖,并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淮剧艺术片向全国播放。《难咽的苦果》剧创造了全国现代戏演出之最,被国家文化部通报嘉奖。
繁花春满园,群生则锦绣。
昔日争金夺银,今又捷报频传。学校在淮剧专业的办学上取得了喜人成绩。2005年,我校在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中日韩国际少儿艺术展示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同年12月又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二等奖。2009年,淮剧班唐晓云、张泠、崔杰等三名同学获得中国戏剧界最高奖——“小梅花奖”。2011年,淮剧班王登洲等同学获得第五届“红梅杯”戏曲大赛青少年专业组一银二铜的好成绩。2015年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淮剧班孙海俊等同学取得“一金五银”的好成绩。2015年朱美静同学获江苏省少儿戏曲小梅花专业组金奖。2016年,淮剧班全鑫怡同学获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 “小梅花奖”。2017年,淮剧14班于利菁同学获得2017年度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地方戏专业组“金花”称号。
展望未来路 共筑同心梦。
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淮剧艺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市委书记曹路宝强调,要通过文旅融合、淮剧数字化、淮剧立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措施对淮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于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盐城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淮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为保护好淮剧文化,传承好淮剧艺术,盐城市人大最近通过的《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市人民政府支持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淮剧专业,培养淮剧人才,建设淮剧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淮剧院团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由盐城市教育局与盐城市文广旅局牵头,在九龙口淮剧小镇建立国家非遗淮剧人才培养基地,并由我校负责办学管理。对先期培养的江苏省淮剧团60名学员,我校将继续采取校团合作方式,以培养“诚毅臻美、德艺双馨”的淮剧艺术人才为目标。在基地建设上,实行“中专-大专-本科链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做大做强文艺骨干培训与专业提升项目,将基地逐步打造成为淮剧艺术人才成长的新摇篮。
非遗传承,重任在肩,同心筑梦,不辱使命。我校将承担起“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继承和弘扬传统淮剧艺术,培育一代文艺新人,焕发传统文化生机,为 “四新盐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陈德田)
编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