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金秋时节,东台市南沈灶镇晨光村去年流转的600多亩土地上,一片黄绿相间,绿的是稻叶,黄的是沉甸甸的稻穗,低飞的无人机正在喷洒最后一次农药。村党支书记万拥军指着一片丰收景象的稻田介绍说:“这是去年秋流转的642亩,今年我们已经在产权交易平台上对三个标段的土地进行挂牌。几年来我村累计流转土地达23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在30万左右。”
晨光村现有耕地面积 3926 亩,人口2406人,劳动力510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青年人的外出,真正在家种田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土地的产出效益呈逐年降低趋势,个别田块甚至抛荒。根据这一新情况,从去年秋播开始,晨光村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村组干率先,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化,大刀阔斧、依法依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承包地成为农民的“活”资产,同时也努力增加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
今年年初,晨光村就开始做好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支部大会、党小组长会、村民代表会、广播大会、村民组长挨户登门调查和宣传,及早把思想工作做到了户头和人头。反复向大家讲清土地流转的目的和意义,努力统一村民思想。在此基础上,各村民组长与村民草签好土地流转协议和意向书。并且动员各户农田里尽量不长棉花等周期长的农作物,以免延误秋季交田。对个别农户大田所长的银杏、意杨,请镇农业中心专业人员前来评估作价。村两委还虚心听取承包户意见和要求,对需要适当留点蔬菜地的要求,尽量满足。对有劳力不愿流转的农户,在不影响核心区域种植的基础上,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把土地尽量调在一边,这样一来,承包商满意、群众满意。
经过村两委和党员的带头,晨光村村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第七村民小组 710亩耕地能流转的全部流转,流转率达90%,六组已流转600亩,占全组耕地面积的85%。二组三户刘姓村民有19亩多田,原来不打算流转的,后来听说每亩土地租金比去年高,算来算去,觉得自己种地不划算,就赶紧找到村民组长陈军,要求把19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承包商。五六村民小组今年流转土地504亩。
晨光村土地流转三个标段在产权交易平台上发布后,引来了市内外老板纷纷前来竞标,三个标段的土地租金价格从起价860元分别竟到1055元、1082元、1205元/亩,其中村里每亩可得服务费100元,加上土地渗溢,村里可从中获得经营性收入七八万元。
土地流转后,村党总支书记万拥军主动与承包商联系,建议需要劳力时,让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优先到田里打工。同时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敏辉与村文化员一起,引导村民们利用夜晚时间学习跳广场舞。
65岁的七组村民周易群去年流转土地6.35亩,每年可得土地租金5200多元。承包商选他带人打工,他组织本村土地流转的农民帮老板撒稻种、补秧苗、施肥料、薅秧草,多的时候需要30多个劳力,少的时候也有10多个劳力,每年可以获得收入近2万元。
七组村民薛昌兰自从去年秋土地流转后就跟随承包商从事稻麦田的田间管理,承包商这边田里没有活儿了,她就到镇精密制造产业园区的钢构件企业打零工。每年收入也有2万元左右,而且都是纯收入。
五组38岁的村民孟春香,孩子考取大学后,土地流转出去了,自己“无田一身轻”。会开车子的她经人介绍到安丰从事物流,还享受企业的“五险一金”,并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在已经成为村党总支培养的入党对象
“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农民收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随之增加,村里想办实事,手中就有钱了,有效促进了乡村治理。”村党总支书记万拥军颇有体会地说。(夏楚军 曹燕妮 徐良观)
编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