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又到一年丰收时,“同庆丰收感党恩,强村富民促振兴”,2021年东台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于9月23日在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隆重举行。本届东台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由中共东台市委、东台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弶港镇人民政府承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融媒体中心等协办。
“蟹王”争霸启丰收序幕,“跟我去”看醉美巴斗。9月23日下午,在现场200余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精彩纷呈的舞蹈节目和非遗表演《渔港号子》,为本届东台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拉开序幕。
开幕式上,市领导为全市“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代表颁发证书,并为“十佳新农人”代表颁发奖牌和绶带。随后,东台市首届“(公)青蟹王”、“(母)青蟹王”颁奖仪式和“青蟹王”(一公一母)竞拍活动,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最后,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共同登台,开启了2021年东台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大幕。
金秋九月,正值开渔之际,东台市以“科学用海,产业兴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的人海和谐的理念办节,共谋人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海洋合作体系。本届东台市中国农民丰收节,致力于为村民和游客们打造极具特色的庆典活动,呈现出一届渔民爱看、百姓共欢、与时俱进的农民丰收节,展现出极具巴斗特色的渔乡风情。活动现场“跟我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着新农村新农民文化建设的新风貌。
“跟我去看丰收秀”——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一场以“乡村振兴看我家”为主题的摄影展,用一张张时光剪影,记录渔民忙碌和收获的喜悦,诉说最具本土特色的人文故事,展现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跟我去听丰收乐”——由定时展演、不定时快闪和无界剧场三个部分构成,饱含民俗风情、非遗特色的农民文化艺术展演,吸引游客们驻足停留,拍照留念。展演活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全面展现出新农村新农民的崭新精神风,彰显全市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成果。
“跟我去品丰收味”——通过融合东台各镇区“土”“洋”乡村美食,打造“一店一味一品”的特色市集区,麻虾酱、蹲门大饼、海鲜水饺、黄鱼面、陈皮酒等特色美食产品,让广大村民和游客朋友们用味蕾品尝丰收的味道。
“跟我去买丰收礼”——活动现场开展的“金秋消费展销会”,联合东台各镇区进一步推广东台大米、无花果、桑茶、菜籽油、西瓜、青椒、冬瓜、宇航奶、果酱、茧丝绸等“东台大粮仓”农特产品,处处彰显农民丰收的硕果。
“跟我去赞丰收人”——金秋时节的丰收盛景,离不开农民的努力和奋斗。“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一场场由当地渔民参加的“三巷勇士赛”(“三”、“巷”即为“港”,代表着“弶港”,又通“三项”)紧张激烈,用拼搏与智慧致敬农民,礼赞丰收。
因海而来向海而生,坚定不移紧跟党走。巴斗渔乡,东临黄海。两百多年前,巴斗浅海区潮起潮落,吸引了先人来此定居,与大海产生了深厚的渊源。他们向海而生,以杂树芦苇搭棚,把贮粮笆斗翻过来当桌,人们就把在笆斗上吃饭叫做“笆斗饭”,村子由此得名巴斗村。自古至今,巴斗渔民因地制宜、善于变通,苦中作乐、不畏艰辛,不仅书写了巴斗的昨天,也成为今天的巴斗人血液里流淌的精神。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陆续出台系列政策,鼓励渔民进行产业转移。从靠海吃海到近海守海,“洗脚上岸”的巴斗渔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了从“靠海吃海”向“养海富海”转型,把上岸的日子过成了小康生活。开饭店、拓养殖、为周围的海上风电场提供配套服务……梭子蟹、脊尾白虾和青蟹,北上销往山东、辽宁,南下运往上海、常州、苏州,优质的海产品得到客户一致认可。
“跟党走,听党话”,既是方向,更是信仰。近年来,巴斗村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促进渔旅融合发展,推动特色渔村转型。随着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村党总支着力打造“斗转兴遗”党建品牌,促进巴斗村高质量发展。渔村兴起了独具特色的渔家乐、民宿、海鲜特产店,吸引了浙江、安徽、上海以及苏、锡、常等地的大批游客。
听涛观海忆红帆,品鲜问渔游巴斗。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巴斗村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巴斗村牢记党的嘱托与期待,借着中国农民丰收之喜悦,勇立转型发展的潮头浪尖,在征途漫漫的大海上乘风破浪,共创巴斗的美好明天。(经晶)
编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