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13日,我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圆满结束。江苏选手黄子轩获得茶艺(国赛精选)项目全国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江苏省茶叶学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省选拔赛、省集训及带队参加国赛的工作。本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2557人,来自全国1041个单位。记者对黄子轩进行了专访。
记者:此次参赛前是如何准备的,有哪些参赛项目?
黄子轩:本次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茶艺作为国赛精选项目,首次出现在国赛平台上,是对我们整个行业的认可。江苏省在今年的9月份于扬州举办了省赛,进行第一轮选拔,随后江苏省茶叶学会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省集训的工作,经过两轮淘汰赛,选拔一名选手进入国赛。很荣幸能够代表江苏参赛,这离不开省领导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离不开各位老师在集训期间的付出,还有我工作单位老崔茶馆的领导和同事们,在我集训的这一个多月里的协调与承担。
今年茶艺大赛为三个模块,规定茶艺、茶汤比拼与自创茶艺,比起往年的行业赛,去掉了理论考试的部分,将理论考试的分值分配到了规定茶艺与茶汤比拼中的茶样品鉴环节。这样的设置,使得茶艺的考评,更看重对一款茶的认知,考察茶艺师的基本功,回归到茶艺的本质是冲泡好一杯茶。
记者:你的茶艺作品《梅园新村的思念》获大赛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创作中有什么难忘的幕后故事?
黄子轩:其实第四名是一个综合成绩,茶艺作品是三项考核模块的一部分。这个茶艺作品从最初的设计到成品,经历了有半年的时间。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我本身是淮安人,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而题材里的主人公周恩来总理,也是从淮安出发,走向革命,南京的梅园新村是他曾经工作过奋斗过的地方。“梅”是一种精神的提炼,同时我们老崔茶馆本身就有一款原创茶品“梅花红茶”,这几年来一直是畅销热品。这个作品不仅仅是为我,也是为这款茶品作一个文化故事。因此最后的呈现,有我自身的经历,也有我们日常熟悉的茶品,这才让我在赛场上有感情有自信。
记者:你是如何学茶艺的?在学茶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有什么心得可以和我们分享?
黄子轩:我本身学的是旅游管理,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课程,后来也是偶然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在校期间我的启蒙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参加了华巨臣在南京举办的“茗星茶艺师大赛”,最后进入全国赛。毕业后,我在南京老崔茶馆工作,参与了各种的活动策划与茶艺展示等,茶已经不仅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更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了。
在习茶艺的过程里,热爱很重要,茶艺是一个通过茶及茶相关元素共同展示美的过程,如果你有爱美的心,那当然会喜欢上有茶的生活。中国的茶品很多,茶圈子也很多,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在听取多方面的茶知识后,能总结与梳理很重要。看与实践也要结合,听闻再多,不如动手冲泡一杯茶,在茶汤里真真切切的了解一款茶的品质特性,切不可把茶艺看作一种表演,看成手法花哨的一种展示,茶艺最终还是要呈现一杯好的茶汤,才算不辜负茶叶栽培制作的劳动者。
记者:什么是茶艺?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你对这两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黄子轩:我觉得茶艺是泡好一杯茶的同时,又能表达美享受美。能泡好一杯茶,恰当的展示一款茶的色香味,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茶的美,就可以是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吧。如果能够培养饮茶的习惯,那更好了。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学茶艺,可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黄子轩:现在很多有茶艺师培训班的出现,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家有补贴政策,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说明茶行业是国家鼓励的支持的。但是茶艺师证并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茶艺水平,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阶段学习的起点。选择一个师资力量强大的团队去学习茶艺,会相对少走弯路,正确的认知茶的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品饮。当然茶的学习也不是一个阶段课程就可以全部实现的,还需要日积月累。
通讯员 李文明
编辑: 周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