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扬州职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开始有序开展各班级线上课程教学工作,学院教师积极准备、探索实践,与学生良好互动,取得积极成效。
“面对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趋势,如何让‘知行合一’从线下转到线上,更好地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新问题。”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总支负责人介绍,学院党总支倡导大家在线上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模式,要求大家立足专业、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讲好“防疫思政”专业课,总支各支部党员教师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上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积极响应,在线上教学中主动思考、融合,取得良好效果。
围绕“绿色课堂”做文章,让课堂的根扎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上。
“绿色”是学院专业建设的底色,此次疫情,在很大程度是人类如何更好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鲜活案例。为此,许多老师在线上课程教学中都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疫情防控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学工支部党员刘文桃老师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病毒”的知识教学中,将其和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紧密结合,就“世界范围内,病毒有哪些?”“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来源、如何侵染人体,如何防治?”等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引导同学们从科学角度理性正视病毒,提升了同学们热爱生命、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增强了大家抗“疫”阻击战必将胜利的信心。
让课堂的根扎在学生的身边,激发共鸣和专业自豪感。
“‘课程思政’的开展,就是要深入思考围绕专业的育人模式,帮助学生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这样的灵魂拷问,实现“专业定位-专业初心-专业使命”的育人链条。”绿色风暴党小组组长鲍家泽老师介绍,他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讲解水污染与给排水管网关系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排水管网建设中水污染的处理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关系,通过教师解读和同学们的讨论,既开展了疫情知识科普,也深化了专业认知的力度。同学们纷纷表示,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排水管网科学合理建设的重要性,改善环境质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许多老师还通过积极联系、组织和转发生产一线毕业生的工作小视频,让同学们对诸如疾控工作、地理信息大数据融合处理工作等进行现身说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增加了专业自豪感。
学院国土测绘系各党小组通过教研学习活动,强化资源环境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的核心理念,要求每个教师的案例要做到“流水不腐”,常换常新,要与当前现实相适应,课堂教学内容要紧紧扎根在祖国大地上,课堂上所教,要能解决未来资源环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北斗测绘”党小组长王圆圆老师在《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等课程中利用空间模型,对疫情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向同学们介绍了疫情防控体系中地理信息采集与数据统计显示的密切联系,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地理信息专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了解了只有带有地理位置的数据才更有现实意义。
让课堂的根扎在生产单位一线,更多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
“复工前的一段时间,是难得的学习的整段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员工充充电,开展继续教育。”扬州新悦房地产土地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夏娟介绍,扬州职大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他们准备了丰富的继续教育大餐,年后公司准备上马无人机项目,《卫星与无人机遥感课程》正好为单位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把钥匙。
扬州职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党员教师们用他们的思考和努力,践行着全方位围绕专业开展思政育人理念,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学院党总支将继续努力开拓,不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好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以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指针,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将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讯员 朱泉雯 王丹 郭雨旸
交汇点记者 李源 赵越
编辑: 周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