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对故乡渔村的深情眷恋、传承祖辈和父辈的创业精神,秉持一份质朴纯粹的初心、怀有“让乡村更美好”的理想.....在“中国最美渔村”、“全省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邗江区沿湖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群体——“渔三代”、“俏渔娘”。
资料图片:沿湖村景
作为本土乡村创客,他(她)们从乡村视角思考,深入挖掘特色渔文化和资源,找到符合渔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又能带动渔民就业增收的好产品好模式。当下,在村党委的带领下,他们正统筹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苦练内功打好主动仗,迎接春花烂漫的盛开。
资料图片:奋进向上的渔村人
图片:沿湖渔家书房一角
“暖心后援“精进厨艺
第一时间劝退所有游客、关闭游客服务中心、关闭渔家书房等公共场所,所有的渔家餐饮、民宿暂停营业。疫情当前,沿湖乡村旅游的春节小旺季也按下了“暂停键”。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渔村取消餐饮订单80多桌、民宿预订60多间。
手上的旅游工作停了下来,可渔村人并不灰心退缩。停业的这段时间,宅在家中的“渔三代”“俏渔娘”其实很忙碌,她们一边潜心研究渔家美食,一边担起全村疫情防控的“暖心后援”。村党委书记刘德宝介绍:“常来渔家”、“河畔杨家”、“望湖楼”、“渔娘家的菜”····俏渔娘们为防控工作人员送来的每一道饭菜,都是疫情期间精进厨艺的作品。每次送餐,她们都征集菜肴品尝的反馈意见,在微信群分享交流、然后提升厨艺水平。“渔村餐饮有特色更要不断创新,我们一直在超越,迎接疫情过后乡村旅游、周边游的井喷!”
资料图片:旅游达人在沿湖体验
渔家书房的“多面手”
今天的渔村,除了渔家美食蕴藏的乡愁滋味,更添了些许时尚文艺的情怀,这离不开一群身怀绝技的“本土乡村达人”。生动的手作课、精巧的点心制作、别具匠心的主题文创.....围绕渔文化主题,他们精心打造渔村亲子游、研学游优秀产品,时刻关注游客的参与互动,重拾都市人对传统乡村诗意生活的向往。
图片:醇香的渔村咖啡时间
在温暖的渔家书房,有一位热情开朗、勤奋好学的“多面手”——黄成娟。作为讲解员,她能向游客娓娓道来书架上渔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作为厨神,她带领村里的俏渔娘们烹制虾米豆腐圆,供货扬州城卖到脱销;作为烘焙达人,她常带着游客在书房研磨咖啡,制作比萨。在渔村的舞台上,这些角色她都完美演绎。
疫情期间,黄成娟忙着闭关修炼,报名参加网课,研习茶点制作、研究平台直播带货。按照老师的指导,她对渔家花馍进行了改进,造型小巧玲珑,开发出奶油、果酱、芝士等多种新口味,还起了特别的名字“鱼果子”,“这是咱们渔村独一无二的特色茶点,我们的使命是不断寻找创新灵感,让游客在书房、在每一间民宿阅读、品茶、喝咖啡的时间,更加丰富充实。”
图片:俏渔娘新制作的精美茶点
“头脑风暴”停不下来
“今天晚上,我们讨论怎样利用直播平台带货,把沿湖好产品卖出去。”“今天晚上,我们学习营销与服务方面的内容,雅丽将和我们分享去年在桂林民宿专题学习的收获。”防疫期间,“渔三代”、“俏渔娘”们每天都在微信群接受“头脑风暴”,大家共同进步,不断累积发展的底气和能力。
雅丽和丈夫沈常来是村里最早的创业者,去年追加投入打造了“升级版”的餐饮和民宿。今年年初的疫情没有摧毁他们的信心,他们借此机会修炼内功,积极寻找途径自救,重视老客户维护,为恢复营业做好准备。
“沿湖村项目策划群”、“渔家书房合作群”、“沿湖民宿金牌管家群”,不同的微信群,定位不同的市场需求,但相同的一点:雅丽和“渔三代”“俏渔娘”们,常常和群里的专家老师、或者同行同伴,围绕“做深做强渔文化和乡村游”“研学游体验项目如何早策划早准备”等几大主题,开启激烈的抢答交流模式。
图片:在渔家民宿的休闲时光
“沿湖渔家民宿要有温度、要有人文关怀”“要融入沿湖村本地的乡土风情““要让游客在渔村记起乡愁”.....“这些闪光的凡人金句,“渔三代”“俏渔娘”们脱口而出,是很平常的事情!”见证着渔民们的变化与成长,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骄傲地说。
通讯员 邗文旅 图片提供 沿湖渔村
交汇点记者 李源
编辑: 周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