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公布的2020年省第二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名单里,有一位南京的民间老手艺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金陵折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倪世金。2009年前他临危受命,克服无人员、无场地、无生产专用工具、无原料的困难,领头成立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十年工匠精神,倪世金不仅恢复了黯然已久的金陵折扇制作技艺,还让金陵折扇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升格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倪世金在向外国友人展示金陵折扇
1980年,年仅23岁的倪世金进入制扇厂,当时改革开放刚起步,制扇作为工业美术行业,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行当。
制骨、砂磨、制面、设计,每道制扇环节倪世金都跟着老师傅后面仔细学、慢慢悟。肯吃苦、爱钻研的倪世金从学徒一步步做到了制扇厂厂长。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与云锦、天鹅绒等技术齐名的金陵折扇却于上世纪末遭遇危机,市场渐渐萎缩,倪世金所在的金陵制扇厂也最终停产。
文化遗产凝聚着先人走过的路,这浪漫而厚重的礼物,值得被虔诚地传承。2008年底,栖霞区在原南京金陵制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倪世金临危受命担任所长,接过传承“金陵折扇制造技艺”的重任。
凭着对“金陵折扇”的热爱和精通,倪世金与员工一起不分白天黑夜摸索打拼。在研究所挂牌仅仅3个月后,他们就打通了竹骨折扇生产工艺流程,第一批金陵玉骨成功面市。倪世金用传统的工艺、材料,坚持手工制作。从制作扇骨到扇面、雕刻、绘画,无一不是精工细作、精益求精。
除了坚守传统技艺之外、为了丰富金陵折扇的文化内涵,创新金陵折扇的种类,倪世金积极探索折扇与现代文化、南京文化等的有机融合,同时还尝试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比如“金陵折扇”与“金陵竹刻”、“金陵刻经”结合产生“雕刻扇”;与“金箔制作技艺”结合产生“金箔扇”;以及“雨花扇”、“剪纸扇”等系列产品。作品曾获得2014年第一届南京文化产业“金梧桐奖”,作品先后走进2015年米兰世博会“南京周”,2016年伦敦设计节“南京周”,2018年巴黎“南京周”以及2019年旧金山“南京周”,受到外国友人的高度评价。
倪世金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要建立一个高度复原的生产工艺流水线,包括培养制扇手工艺人、规范折扇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二是要建立全方位展示的“金陵折扇博物馆”,展示这项非遗技艺的文化溯源。三是设立“金陵折扇书画家沙龙”,通过设立书画名家工作室、展示厅,充分凸显金陵折扇的人文特色。同时结合栖霞山风景区旅游项目,开发文旅新产品,把“金陵折扇”做大做强,打响这张南京的文化名片。
延伸阅读
栖霞区:释放“三带”效应,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健设
近年来,栖霞区持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乡土人才筑起“温暖巢”,打好“政策牌”,发挥乡土人才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带动致富上的“领头雁”作用,让乡土人才成为“人才强区”战略中的一支有力生力军。
通过搭建平台,栖霞区让乡土人才“聚”拢来。突出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种植大户”“农技能手”中发掘人才,同时重视释放校地协同创新的动力,把“农业专家”从海内外高校实验室里引出来。发挥乡土人才项目的抓手作用,通过“创业栖霞”人才引进计划和“创栖霞”创新创业大赛,将项目评审的视角从“高大上”的项目向“土而香”的乡土项目倾斜,一批聚焦本地农业产业发展、注重新品选育和技术提升的项目得以顺利落地。
运用各项创新创业政策,栖霞区成功帮助乡土人才走出“水土不服”。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戴健传承云锦传统织造技艺,参与国家文物修复工作、开拓创新云锦图案艺术;省科技镇长团团员“百合教授”滕年军把南农大的百合研究团队扎根到农村,建起近两千平方米的实验楼和60余亩科研用地,同时入选区级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获得区财政支持50万元。
栖霞区重视发挥优秀乡土人才在实现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中的带头作用,加强对乡土人才的政治吸纳,推进创业富民功能型特色党小组建设。全区重视引导一批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新秀依托基层党组织,创新“支部+园区/协会+培训+实践”的模式,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共赢局面。
编辑: 肖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