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25日,南通职业大学报告厅掌声此起彼伏。南通职大党委书记羌毅为艺术学院李娟、张晶镜、陈霞、吴敬等4位老师颁发了20万元奖金。上月底,她们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教学能力比武中摘得桂冠,为南通扎染技艺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是教育部举办的职业教育最高级别教师比赛,受到全国各大职业院校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含金量十足。比赛分中职组、高职组和军事职业组,覆盖了中、高职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门类,今年共收到996项参赛作品。李娟、张晶镜、陈霞、吴敬4位老师组队,4月起参加校赛,经历省赛、国赛选拔赛,一路过关斩将,于11月杀入国赛决赛,从全国数百个团队的近千件教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她们的《扎就匠心本色 染来自然和谐——扎染服饰品的设计与制作》作品,经过国赛网评和现场讲授答辩,一举夺得高职组一等奖。
扎染是中国传统技艺,其历史目前最早可追溯至东晋,盛行于唐宋,但流传至近代却面临失传的窘境。如今,江苏、四川、云南等地在扎染技艺传承上走在全国前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南通在国内较早恢复扎染生产。经过40多年发展,南通扎染独树一帜,形成了返璞归真、多彩多姿、庄重典雅艺术风格。2011年,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诞生了省级传承人焦宝林。
“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手工印染课程。”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戴世明告诉交汇点记者,目前我国扎染传承现状是传承有余、创新不足,“传统扎染教学像师父带徒弟,依赖于‘一对一’操作,教学主要靠动手尝试,学生‘知其然’,却很难‘知其所以然’,成为扎染教学的瓶颈。”
现代技术演绎传统非遗 “蝶变”。将扎染过程制作成动漫,通过手机端在线授课、进行抢答、完成作业……今年,南通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团队运用AR、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扎染学习空间站、扎染电子小档案、仿真模拟软件”等信息化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扎染纹样特征,掌握设计和操作要领,使得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形象、立体,互动性更强。李娟告诉交汇点记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扎染文化的精髓渗透在现代服饰品的创作中,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交汇点记者 贲 腾 通讯员 范 玮
编辑: 贲腾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