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取号、就诊、缴费、检查……各个环节都少不了排队,很多人觉得去医院看病既累心又累身。近日,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聚焦患者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借助信息化手段,再塑服务流程,转变服务模式,优化服务细节,用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让患者看病就医更便捷、更舒心。
“最多跑一次”,千余项检查实现自动预约排号
“刚刚缴费成功,手机就收到了B超和CT两项检查预约成功的消息,不用到两个科室现场排队预约,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确实方便多了。”今年75岁的李爷爷说道。
以往,初诊患者来院就诊检查,一般流程是医生看诊、开具检查医嘱、排队缴费、排队预约……患者通常需要往返不同科室,且由于对各科室所在位置不熟,往往需要重复问路、排队和等候。如果遇上“临时有事”,退项目、改预约,反复奔波更让人抓狂。这些情况对于看不懂医院标识、用不了智能手机、撑不住长时间排队的老年患者来说,更是“犯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院通过重塑流程,整合数据等,升级完善原有检查预约系统,实现系统自动帮忙排号。当前,患者来院看诊后可以通过手机/自助机/窗口进行缴费,缴费成功后,自动预约系统会根据检查项目,自动分配时间最早的排号给患者,并将预约排号的时间、地点同步发送到患者就诊时预留的手机号上,实现预约检查“一趟都不跑”。
此外,医院还在门诊大厅设立了“一站式检查预约服务中心”,如果对系统自动预约的时间不满意,也无须来回奔波,只需到该中心跑一趟,即可实现多个项目集中调整预约。目前医院已有千余项检查能实现自动预约排号,其中包括放射科的DR、CT、MRI等检查项目以及超声诊断科、心功能室和口腔科等科室的检查项目。
据统计,一个多月以来,约15000名患者完成集中预约,人均约减少排队2次,人均减少排队时长约30分钟,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患者少奔波。
增设周六门诊、开展床旁结算,延伸医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作为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窗口,医院始终践行“患者至上”的医院精神,力求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平时忙于工作,即便身体有些不适也无暇顾及,往往小毛病拖成大问题”,这是众多年轻人常常面临的困扰,无独有偶,人到中年又难免需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我母亲患有慢性病,每月都要去医院就诊取药,她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想陪她去,又不能总是请假”。
针对部分患者工作日无暇就诊的难题,医院迅速反应,统筹协调临床医技科室、收费处、信息中心、门诊部等多个部门,开放“周六门诊”,方便患者在节假日期间看病就医。除普通门诊外,专家门诊、门诊手术也随之跟进,与此同时,互联网医院线上服务内容同步完善,“云诊室”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咨询问诊和药品配送服务,进一步满足不同患者就医需求。
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为真正发现、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医院通过“一日患者体验”活动调研患者需求,针对“出入院流程繁琐”“就医政策不清”等问题拿出实际举措。
“老人在门诊坐了半天了,入院手续还没有办好。”“出院退费还要再去窗口排队吗?”……一直以来,出入院繁琐问题经常成为患者及家属吐槽诟病的烦心事。为解决出入院结算时间集中、患者排队长、来回跑、手续繁琐等问题,医院在病区增设结算服务端口,上线病区结算系统,连通医院信息系统和医保支付系统,实现出入院患者在病区内即时办理入院手续、结算住院费用,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此外,医院围绕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持续转变服务理念、模式,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增设医保服务窗口、简化胃肠镜等项目就诊流程……持续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优化服务“小细节” 彰显便民“大情怀”
一直以来,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从细微之处入手,致力于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门诊导诊是医院服务患者的第一窗口。为进一步提升门诊服务质量,切实为来院就诊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导诊服务,医院对门诊导医开展包括疾病分类、门诊沟通用语及政策解读等专业培训,对导诊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详细指导,进一步增强了导医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推出“流动导医”,在每个楼层设置导诊人员,自助机旁也有志愿者指导患者就医,对于没有陪诊的老年患者来说,也能实现“医”路畅通。
当前,夏季高温难耐,很多就诊患者来院后大汗淋漓、气喘难忍。在门诊中,“清热纳凉驿站”成为了新的风景线。驿站免费为广大就诊患者提供清洁纸巾、风油精、驱蚊花露水、降温清凉贴,还有可佐茶饮用的金银花、陈皮、薄荷叶等纳凉物品,在炎炎夏日里为来院就医患者带来一丝清凉。同时,医院提供便民轮椅、爱心雨伞、纯净水、老花镜、纸笔等……切实为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便利。
通讯员 穆婷婷
编辑: 乔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