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蔼谦逊、平易近人,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贾先红主任中医师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在徐州,关于他的“传说”可不少:连续一周半夜在网上挂他的号,居然“一事无成”;手术后的“植物人”在他的调理下,奇迹般开口说话……作为徐医附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贾先红擅长诊疗肿瘤疾病及各科疑难杂症,尤其是肝癌、肺癌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凭借高超的医术享誉江苏省内外,慕名前来求诊的患者不可胜数。擅诊脉,精辨证,重疗效是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鲜明特色,同时,他也大力倡导以疗效挺起中医的脊梁。而老百姓口中的“传说”,在他看来并非“神乎其神”,而是中医发挥实实在在疗效铸成的口碑。近日,新华日报健康客户端对这位彭城名医进行了专访。
立志钻研中医,“继绝学”方能解除病痛
癌症,这个每每让人们闻之色变的疾病,也是现代医学面临的头等难题之一,面对它,古老的中医是否能够施展所长,拿出应对之策?贾先红用多年传承创新的实践证明,在肿瘤疾病诊疗领域,中医不仅不会缺席,而且有其独到的妙用。
在中医传统脉诊基础上,贾先红研创了“五色八脉”诊脉法,力主少阳相火学说,创立少阳学派,编著的《把脉癌症》一书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和良好评价。他还编著了《诊脉新法•基础篇》、《诊脉新法•应用篇》等诸多书籍,在肿瘤疾病诊疗领域开辟蹊径,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突破。
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记载,万物的生发与生长以少阳相火为原动力,相火与元气是相互对立的,元气不足,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当人体某一组织受到损害时,少阳生发之气就会在这些部位启动修复机制,如果同一部位多次损伤,多次修复,少阳之气不正常生发,就会导致异常增生或恶变为肿瘤。贾先红根据“少阳相火妄动致癌理论”,以中医治疗一些单纯依靠西医已无能为力的肿瘤病患,成功控制了肿瘤病灶的发展,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
对于立志从事中医事业,尤其是在肿瘤疾病诊疗领域潜心钻研、孜孜以求的贾先红来说,最初走上这条道路的缘起,也正是疾病本身。“在我高考前两个月,我父亲就因为肿瘤去世了,父亲在临终前说了一句话,希望我高考能够学医,去治疗像他一样的病人。”
贾先红介绍说,其实自己在上学阶段,最初并没有学医的打算,自己从小喜欢的是学理科,还有体育等等,与学医并不沾边。但父亲临终的心愿,促使他最终报考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而正是进入中医学院求学之后,在浓厚的中医学术氛围陶冶下,自己从与中医“不期而遇”,慢慢变得喜欢并深爱上了中医。
贾先红感慨说,中医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传承数千年下来,无论是对生命健康还是疾病本身,中医都有着深刻且触及本质层面的认识。在求学深造阶段,从名医大家的讲学中他了解到,中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种象数思维方式,这也是属于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华夏文明传承至今,至少已有上下五千年,实则可能更加久远,其中承载着人类文明最初用于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时至今日,虽然明确记录已经不多,但有很多是通过中医这条路径传承了下来,因此当代中医也需要致力发掘这部分内容,不论现代医学如何发展,也不能遗弃前人的智慧财富,更要用朴素的智慧来解决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根本问题。
传承中医文化,“知中医”需要“返璞归真”
每逢坐诊,贾先红一天至少要看数十个患者,还有更多患者从各地慕名前来排队求诊。不过与自己门诊的知名度相比,贾先红更关注的是中医在老百姓中间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是中医融入百姓生活,以及百姓知中医、信中医、用中医乃至爱中医的程度。他认为,传承发展中医药,必须让中医药文化活在当下,热在百姓当中,而一切的起点还是“知中医”。
“现在老百姓对中医的接受和喜爱程度非常高,也让我们中医人倍感振奋,但实际上一些老百姓甚至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对中医还存在不少认知的偏差,也有一些误区。”贾先红举例说,比如不少人体检查出有甲状腺结节的问题,于是跑来中医科求诊,想通过吃一些中药,把结节给消掉。“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中医药治病的理念,中医的思路是通过调理身体,让身体恢复自我机能,然后使甲状腺结节不再生长,甚至消失。”贾先红表示,在患者的观念中,可能是通过吃中药发挥作用,把结节给化解了,但其实开出的中药,其作用是帮助身体自己进行调理和恢复,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到一个较为正常的状态,是通过“自愈”让疾病得到“治愈”。甚至有不少病人并没有经过治疗,通过一些生活上调整,身体的结节也会消失,这恰恰就符合中医的理念。
贾先红表示,让中医药知识更好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百姓健康服务,关键是要消除人们的认知误区,指导大家正确的去理解中医药知识,包括医务人员自身也需要加深对中医的正确理解,做到守正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而不是在观念上已经偏离了中医,或者说变成了一种“西化”的中医,甚至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等等,其蕴含的内在道理以及文化意义是十分深刻的,不能与西医的检查化验等同看待。
眼下,中医在防治慢性疾病、促进健康老龄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贾先红表示,这是中医的一大特长,也体现出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中医常讲,精神内存、正气不亏,这样就可以做到不生病或者少生病。”他解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过了35岁,男性过了40岁,身体机能便开始进入逐渐衰退的阶段,这时候的人体在中医看来就是正气逐渐开始亏虚,疾病就容易产生,就会出现“邪之所犯,其气必虚”的现象,通过发挥中医调理的作用,扶助人体的这种正气,就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中医养生的热度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对养生产生兴趣。对此贾先红也建议,喜欢中医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因此产生新的误区,比如常见的“滥补乱补”现象,从中医专业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并不好,甚至可能会导致新的健康问题。事实上,年轻人更需注重自己身体机能的平衡状态,改善不合理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寻求各种养生保健品,这样对健康才更有助益。
对于现代社会所关注的身心和谐、身心“同健”,贾先红认为这一点在中医看来也十分重要,中医之所以主张精神内守、精气内存,正是因为这样能够帮助身体不生病或少生病,反过来就是精神内耗,时间久了也真的会得病。比如时下常见的女性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大多属于我们中医讲的“肝气郁结”,从中医角度看,长期的精神内耗就会导致身体气机出现瘀滞不通,并由此产生疾病,所以重视身心和谐是健康的一个必要基础。
强化中医特色,“开新局”推动科室发展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也进一步强化中医特色,传承发展中医适宜技术。贾先红介绍,目前科室的针灸十分有特色,也研究出一些特殊的针法,用于改善肥胖或亚健康状态,在中医治疗肿瘤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理论的创新。“但所有创新,其实都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是继承比较好的一种体现。”贾先红说。
展望未来的发展,贾先红表示,当下中医振兴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家政策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发展前景也很广阔。对贾先红来说,强化中西医协同并重是接下来的一个主要方向,在传承和把握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要让中医跟上时代发展,更好的发挥优势,通过中西医协同方式,促进一些重大疾病的协同攻关,真正体现中西医结合“1+1>2”的作用,介入疾病“防治康”一体化过程,更好的解决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形成中西医携手造福百姓健康的良好局面,为此,科室团队一直在努力探索,贾先红自己也将秉持着“从医者必潜心医道”的信念,一如既往在“祛病魔、斩疾痛”的中医之路上深耕笃行。
编辑: 乔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