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30多年前,我国著名古筝教育家、琴筝制作大师张弓先生拆掉了自己家里的一块床板,将其做成一台古筝,送给了一位名叫王小平的12岁小姑娘。当时的张弓或许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会对这个小姑娘,乃至于中国的古筝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转眼到了2020年,当新冠疫情尚在国内蔓延之时,一门关于古筝教学的直播课悄然上线,最多的一堂课有12万人同时在线听课,引发了广大古筝爱好者的热捧,而这门课程的主讲人便是已经成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的王小平。
初为人师
王小平对于古筝的爱好来自于她的父辈,但当她1988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成为原扬州师范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艺术教研室的一位老师时,这份爱好则变成了她要为之追求的事业。
只不过在当时的校园,能让她发挥古筝才华之处实在是太少了。
“那时我的主要工作是担任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团长,负责指导艺术团的学生。”王小平回忆说。但在工作之余,她也会教艺术团里的一些学生学习古筝技巧,尽管还有些“不正式”,但这也成为了她进入古筝教学领域的一个开端。
所幸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随着学校于1993年成立艺术系,王小平也有了第一批正式的古筝学生。“有些是专门学习古筝的,有些则是出于爱好选择了我的选修课”。那段时间,她很享受在古筝教育领域“初为人师”的忙碌与快乐。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王小平所在的扬州市也与古筝艺术进行了一场“亲密接触”。1998年,扬州市被当时的文化部授予“中国古筝艺术之乡”称号,研习古筝在当地成为一时风尚。于是,在1999年,王小平应时而动,开办了自己的古筝培训班。由此,她也将自己的教学触角延伸到了校园以外。
潜心研究
2006年,王小平的培训班正式“升级”为“百家筝鸣”古筝艺术培训中心。如今,“百家筝鸣”已经在全国开设了400多家分校,学员超过13万人。疫情期间上线的古筝慕课课程,更是让众多网友通过网络领略了古筝艺术的魅力。
在推广和普及古筝艺术的过程中,王小平对古筝教学法进行了潜心研究。据王小平介绍,此前国内从未有人或机构对古筝基础教育做过系统性研究,这导致古筝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比如,对一个孩子来说,她的第一节古筝课应该用什么方式,教什么内容,将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古筝课的长久兴趣,但这方面我们却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案。”
为此,王小平和同事们邀请多位古筝教学名家、古筝演奏家,乃至于儿童心理学专家组成团队,先后召开了100多场专家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她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国内首部古筝教学法专著——《1+1古筝基础教学法》以及10套“1+1”古筝教学法系列教材,从而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此外,王小平还主持和承担了《古筝制作艺术高端人才培养》等多个科研项目,在《艺术百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古筝艺术研究的论文。
从事古筝教学多年,王小平深感相关教学人员水平的良莠不齐。于是,她开始着手编写高校教材,将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融入其中。“你是古筝专业的学生,但这不代表你会古筝的教学,而一旦你学会了怎样教古筝,至少在步入社会后便多了一份谋生的能力。”王小平经常这样对自己的学生说。
“严师”本色
多年来,王小平先后应邀赴武汉、成都、广州、上海等地举行古筝教学法公益讲座近300场,培养了近5000名一线古筝教师。但无论走到哪里,王小平从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身份——大学老师。正如她自己所说:“每次做自我介绍时,我最先说出的身份一定是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这点永远都不会变。”
在工作中,王小平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这份严谨也渗透到了她教学的点点滴滴。“如果早晨八点上课,永远都是我提前到教室等学生。”她说,自己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准备两场音乐会。其间,王小平对学生的穿着都会 “挑三拣四”,她甚至会在琴房中摆上一台人体秤,以此“监控”学生的体重。“我是不会允许她们胡吃海喝的,否则演出服装穿不下怎么办?”王小平说。
刘颖是王小平培养的第一个古筝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跨专业考入扬州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她从17岁就开始跟随王老师学习古筝,至今已经11年。“王老师对我很严格,无论在学业上还是日常生活中。记得开音乐会那会儿,王老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陪我练习,一坐就是一下午,也正因为有如此‘严师’才能成就现在的我。”刘颖谈起自己的恩师,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从教30余年,如今的王小平早已桃李满天下,而且成为扬州古筝艺术的代表性人物,然而直到今天,她的脑海中还总是浮现出34年前的一个场景:
那是1986年,在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还是大二学生的王小平带领30位少年共同弹奏了一曲《渔舟唱晚》。在悠扬的古曲中,她清楚地看到,台下那些已近暮年的老先生们眼中闪烁着的点点泪花……
通讯员 陈彬 戴世勇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