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8日下午,91岁满头银发的吴老先生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内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行装,走到病床边与“左邻右舍”的病友一一道别。就在十几天前,这位现在看来精神矍铄因突发心梗,一度徘徊在“鬼门关”外。
喝下一碗排骨汤后,他的身体不对劲了
据老先生的女儿介绍,吴老自小参加革命,也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作为大学教授的他平时身体少有病痛。10月22日晚,老先生喝了一碗排骨汤后,身体突然就不对劲了:“他跟我们说胃疼,我们就没太在意,可是之后他出现了便秘的情况,我们送到附近医院一查,发现好几个心脏的指标都高得出奇,赶紧叫120把他送到省人民医院来。”吴女士回忆说。
等到了医院,吴老的病情已经极度危险:必须高枕卧位,只有靠着氧气才能得到片刻喘息,就连喝点汤水都可能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错过手术黄金期,团队为其量身定制“心方案”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连生教授告诉记者,当时外院检查提示老先生罹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危急,随时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猝死等情况,“面对这种疾病,我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做急诊手术,但老先生送入院时,发病已有4天,已经过了急诊手术的黄金时间点,同时已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王主任介绍,当时吴老的肌钙蛋白(判断心肌坏死指标)和脑利钠肽(评估心脏衰竭指标)的水平已经超过正常值的数百倍,心脏彩超检查也提示他的心脏功能(射血分数)已下降至正常人的一半左右,肾功能和肝功能指标也严重偏离正常值。
15分钟“快稳准”成功救治
对于吴老来说,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他将来存活和提高生活质量唯一的手段,可他的手术却面临着极高的风险和难度。王连生教授表示,超高龄患者因基础病多、脏器耐受能力差,手术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可谓如履薄冰。
然而,一旦错失这次难得的手术机会,王连生当机立断,在取得吴老本人和他三个女儿的同意后,王主任迅速安排了冠脉造影。术中,团队用三个枕头防止吴老发生胸闷、心衰症状,充分去痛情况下,血管穿刺“一针见血”,同时在造影剂使用量极少的情况下,发现吴老的冠状动脉三个主要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堵塞,最严重也是这次发病的“罪犯血管”——右冠状动脉(也是吴老三个冠脉血管中最粗大的一根)近段竟已完全闭塞!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手术台上的时间越长,对吴老的心脏和肾脏功能的挑战越大,王连生教授凭借20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技术经验迅速开通右冠状动脉,植入一枚能完全覆盖病变狭窄的较长支架;并且,导丝通过外周动脉全程透视,防止患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发生脑梗;鉴于病变很硬,他又反复再用后扩球囊使支架完全膨胀,防止日后支架再狭窄闭塞。手术过程“快稳准”,同时兼顾必须抗凝、治疗中出血及血栓等情况发生,仅用15分钟便成功实施!
术后,团队再次从老先生的病情出发,立即给予其利尿、护肾等治疗,防止对比剂肾病等并发症发生。有了如此细密的考虑、完善的技术操作作为保证,手术如此孔快速和无不适反应,吴老对术后身体恢复有了极大信心,第二天下午,他便在病床边站立活动。术后复查的心脏、肾脏、肝脏指标也逐渐稳定下降,术后6天复查心脏彩超可见,心脏功能指标(射血分数)上升显著,说话和饮食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精神。“
王主任提醒广大市民,高龄人群冠心病心肌梗死早期发病症状不典型,容易忽视,后期症状却十分危重,同时合并基础疾病多,全身各脏器功能差,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介入治疗风险极高。“尤其是近日天气突然寒冷,冠心病患者很容易发病,希望这部分患者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一旦突发胸闷、胸痛症状,甚至伴有气短、头晕、出虚汗、呕吐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心脏发出的危险信号,务必及时就医。”王连生主任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通讯员 何雨田 马瑶
编辑: 谢诗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