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科教
交汇点讯 近年来,为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扬州市职业大学积极开展各项教学督导工作,有效发挥督和导的作用,助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探索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新策略
按照《扬州市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认真执行有关严守课堂政治纪律的规定,在学校“评教评学”体系中,增加关于“立德树人”的评价内容,使德育元素成为“评教评学”中的重要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督导工作中明确要求教师在线上教学方案中,把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线上“课程思政”教学的新策略,鼓励广大教师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渗透到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提升一线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水平,找准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做有温度、有智慧的课程思政。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课程思政评价聚焦于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的原则,使教学评价成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质量的有力工具。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与专题讲座 实现专业与思政教学齐头并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近三年陆续开展了扬州市职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课程思政”主题竞赛、“课程思政”背景下校级优秀教案评比活动以及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等系列活动。参赛教师充分挖掘凝练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寻找各自专业课程教学所需的思政育人素材,将国家的大政方针、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理念巧妙有效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齐头并进,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多次邀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李绮教授为青年教师、结对指导教师开展“不忘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教师红烛精神继承与发扬”专题讲座,从“红烛精神探源、红烛精神传承、红烛精神发扬光大”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红烛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将新时代的“红烛精神”概括为:爱国精神、坚守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并与青年教师分享我校优秀教师传承“红烛精神”的典型育人案例。邵汝军教授作题为《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报告,介绍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阐述了青年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具体路径。
加强优秀“课程思政”示范工程建设 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工作
为扩大优秀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与课堂魅力,教学督导室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的优秀案例推送到学校微信公众号;组织开展优秀教案展示活动,促进教师们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能力。每学期邀请教学优秀教师开设教学示范观摩课。老师们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互动与体验,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了课程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完美结合。党委书记马顺圣、校长潘锦全一次次走进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倾听师生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从课程的思政定位出发,从师德建设、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寻找不同课程的思政切入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更好落实课程思政。
教学督导室落脚日常教学,分享理论知识、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专辑中收录了多份优秀教师提供的“课程思政”案例,并从理论层面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和怎样进行课程思政,为一线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效参考,它对于教师厘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有着实际意义。
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多措并举、督导并用。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小德”,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通讯员 储咏梅 倪瑾 郭雨旸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