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南京审计大学2018级经济学专业学生约日古丽·吐尔逊身上有很多个身份: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创业达人,在家乡新疆克州地区建立实验基地,让当地每亩农田棉花产量增长2公斤;她是江苏高校创投俱乐部联盟理事、南京审计大学KAB创业俱乐部执行主席;她还是个心怀感恩的姑娘,在家乡新疆开展义务支教,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最让约日古丽·吐尔逊牵挂的,是新疆的棉花。
高中开始创业,想要在新疆加工生产新疆的棉花
约日古丽·吐尔逊的家乡新疆克州盛产棉花,从小目睹父母在棉花地里辛勤劳作,她就想着如果有一天父母能不这么辛苦,坐在家里就把棉花种了,该多好呀。
2016年,约日古丽正上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公路上看见车队满载着家乡的棉花运往其他城市加工生产。“新疆的棉花为什么不在新疆加工生产?”她想试试在家乡做集棉花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公司。“不知道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太想为家乡做点事,与小伙伴凑了差不多1万块就‘开干’了。”
学业压力大、调研不充分、资金不充足等问题接踵而至。“记得英语课上,我总是走神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叫了我好几声都没听见,下课后被叫到办公室谈了好久。”期末的时候,她还跟小伙伴们参加了两次创新创业大赛,“结果不用说了,失败。同时,成绩也一落千丈。”
赛后,还没收拾好失败心情的她又接到个坏消息,服装厂产品滞销,上游厂家催货款,线上平台催租金,繁重的学业压力,压得她快喘不过气来了。“如果当时我能再凑到1万块,坚决不会放弃的。”她说。
最后,她把滞销的产品低价卖出一部分,剩下的送给了同学。约日古丽很不甘心。她认为,这次失败是个起点,“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上一所财经类大学,在那里我相信会有更专业的老师和更好的环境来帮我实现创业梦想。”
在南审,她实现了自己的“棉花梦”
2018年,约日古丽来到南京审计大学,她说,“南审经济学专业全国排名很前,在这里学习可以帮助我透彻地了解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南审,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获2020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大赛华东赛区铜奖
在去南审报道前,约日古丽对家乡“恋恋不舍”,不仅是家乡一草一木,更多的是她的棉花项目。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她看见爸妈开着喷洒机车给棉花喷农药,这种喷洒方式过时不说,更重要的是破坏了花骨朵,影响来年产量。她想做点什么,却一时没有什么头绪。直到在网上看到了一条人工智能助力农业生产的报道。“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约日古丽说。她想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来代替目前的喷洒方式,但是由于农户对这一技术了解甚少,项目前期并没有得到太多支持。转眼间,到了开学季,约日古丽不得不暂时搁置项目。
来到南审,约日古丽加入了创业社团,在这里她遇到了给自己极大帮助的学长学姐和老师。约日古丽说,她在南审创新创业路上非常感谢唐国华和周丹唯两位老师。“参加比赛要从前期的策划案到计划书再到答辩PPT,两位老师一直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帮我修改,有时为了精准无误,还帮我找专家咨询。”她参加过10余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曾获2020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大赛华东赛区铜奖等奖项。
多次参加比赛的经历让约日古丽对家乡的棉花项目有了新思路,她开始着手棉花项目,从地推宣传到选取当地40亩实验田建设基地,一个个流程约日古丽手到擒来。
“理想总是美好,但现实总是骨感。”约日古丽说。在一次比赛中,她信心满满地拿着酝酿已久的项目闯入决赛,但结果却不如人意。现场评委对农药配比提出了质疑,“配比真的太难了,因为我不是学农的,农户们也都是根据经验来的,想要做好必须有专业知识的人加入才行。”
她和小伙伴们那段时间很焦虑,不想因为配比的问题让项目再次“流产”。约日古丽想,既然要建实验基地,那农学专业师生肯定感兴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走访南京和新疆很多有农学专业的高校介绍自己的项目。“学农肯定会做实验,我给他们提供实验基地,他们给我们提供数据,这样一举两得。”没想到,真的就成功了。
有了数据,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她和伙伴们在当地一家家地推广,重点介绍无人机喷洒农药的优势,“无人机喷洒农药一方面是可以将农药喷洒更均匀,另一方面空中作业大幅减少了喷洒过程中对棉花的伤害。”
项目在她的家乡得到村民的认可,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格达良乡进开展,项目实施以来为当地农民实现了棉花增产,农户每亩可增产2kg棉花。项目实施过程中,招收当地贫困户,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助力精准脱贫。
随时监测、随时防护对农作物的种植至关重要,接下来约日古丽想把这个环节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我想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操作人员在后台随时监测地里情况,及时地了解、处理地里的情况。”她说。
受到资助16年,她将爱心接力棒传递出去
约日古丽在采访中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十分感谢党和国家给予她的巨大帮助。从一年级开始,她受到了美疆助学基金会的资助,整整16年。
因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美疆基金会的资助,让她从西部到南京上大学。“东部地区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化建设速度都很快,这么多年我受到国家的政策帮助,走出偏远地区,我一定要将我所学、所见、所得带回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来,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好。”她说。
这么多年来,约日古丽一直坚持支教家乡,从高中开始,利用每个寒暑假的时间给当地孩子们补课。她辅导过的中小学生有30多人。每年回家没过几天,她家里就有好多学生过来上课。
其中一个孩子她教了很多年。“从小学开始我就带她,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她英语成绩只有60分,我从单词的发音、拼写这些基础开始教她,她愿意学我也愿意教。她高考英语考出120分的好成绩。”
去年,约日古丽作为美疆资助基金的学生代表受邀参加央视CGTN频道的采访,采访中她说道,“家乡像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既然我比他们先走出来,那帮助他们走出来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她想组建一个支教队伍,向当地民众讲解“教育脱贫”的重要性,利用寒暑假给当地孩子进行全方位辅导。“16年来,国家政策的帮助和基金会倾情的资助,成为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我想成为并带着家乡的孩子一起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通讯员:潘洪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编辑: 谢诗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