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8日,“学习‘四史’,资政育人”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邮电大学举办,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金陵,探讨立德树人的新方法。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现代信息社会研究基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举办。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围绕“学四史”作相关主题的学术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宗荣在致辞中指出:“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学习研究‘四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对于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水平,厚植师生爱党爱国情怀,具有特殊重要性。南京邮电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42年的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战邮干训班。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红色校史文化建设,突出强化红色校史教育宣传,有效发挥红色校史育人实效。此次研讨会邀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学习‘四史’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必将有力助推我们找准学习研究‘四史’的科学方法,讲好‘四史’,增强学习‘四史’的立德树人实效。”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尚庆飞副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新时代学好用好“四史”,必须科学把握“四史”的逻辑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入思考如何从党史角度看“四史”,从新中国史角度看“四史”,从改革开放史看“四史”,从社会主义史看“四史”。要全面领会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中国为什么“新”、改革开放为什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五个问题。要明确学好用好“四史”的原则、路径和方法。要信念坚定、导向明确学“四史”;要在总结经验、弘扬传统中学“四史”;要在直面问题、以史为鉴中学习“四史”;要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中学习“四史”。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分享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马院“四史”学习教育的经验做法,畅谈了对“四史”教育的思考。他认为,高校“四史”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教育的政治性、针对性、时代性,不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要守好课堂主阵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抗战专题研究”等“四史”教育课程。要拓展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以红色校史为抓手,排演话剧、英语剧,举办讲座、寻访红色印记社会实践等,打造“四史”教育品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南京大学教授马俊亚认为,中国史学一直承载着政治殷鉴、道德教化、塑造正统等使命。历史人物畏惧春秋笔法的论调,纯属史家自美。创新仅是史学研究的初级台阶,而非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史学的本义尽管包含如实记录、公允评论乃至创新,但最终目标是对古今之变合乎逻辑的解释。历史只是对过去的某件事实的回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维特根斯坦曾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历史解释体系就是能够说的事情,可以把历史说得更清楚。历史解释的分水岭是唯物论与神学论的对立。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分析具体的历史,许多重大历史问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庆云以“十七年史学史研究的史料与视野”为主题,以十七年(1949-1966)期间“四史运动”(村史、家史、社史、厂史)为切入点,强调十七年史学是中国当代史发展的源头之一,其史学革命、史学反修、社会历史调查等全国性的史学活动,都值得作具体深入的探讨。目前对十七年史学的研究还处于比较粗率的阶段。十七年史学在今日的言说中一定程度处于“失语”状态。西方学者特别重视十七年史学史,但其评价有想象的成分。研究十七年史学史,应着重探讨“是什么”,从挖掘档案、公开发表的著作论文、口述访谈、私人文献等史料入手,通过挖掘史料,将学者之“学”与其“行”结合起来加以探讨,呈现十七年间学者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实际作为。这种研究不仅仅是史学史,也是知识分子史、政治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研究,有必要与党史、革命史结合起来加以探讨。
吉林大学教授韩喜平以“改革开放的人民价值观”为题,谈学习四史的意义。他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的动因是人民性。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由亿万人民推动的。一步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人民利益不断增进、人民自信不断增强的伟大历史。改革开放的伟大经验与启示在于: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以人民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推动民生福祉增进;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力和干部的服务意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关系。
同济大学教授薛念文重点分享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院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经验做法,强调指出,高校“四史”教育是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四史”教育是注重历史真实的思政课。历史注重的是史实的考证和反复验证。让学生对“四史”有一个整体性认识。高校“四史”教育是注重历史细节的思政课。大历史观的教育是有血有肉的教育。高校“四史”教育还是注重实践的思政课。通过社会实践,增强青年学子奉献青春的使命担当。
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熊玉文以“学习‘四史’,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主要阐述了学习“四史”的必要性,学习“四史”的方法,以及学习“四史”与讲好中国故事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历史资源大国,自古具有学习和品鉴历史的习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历史教训的吸取,这为我们学习“四史”创造了优良的传统。熊教授认为,学习“四史”有三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国内联系国外的方法。“四史”充满了中国故事,学习“四史”就是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中国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社会主义发展的故事。
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沈金霞
编辑: 蔡姝雯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