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他叫马艳东,江苏省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毕业生,现任制造强基企业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他扎根基层,钻研铸造技术,培养铸造新人,立志将铸造事业发扬光大。
建军像前“雁初飞”:不怕吃苦,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马艳东,198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小乡村。高大结实、面貌淳朴的他,名字里却带个“艳”字。他解释是小时候上户口时把名字报错了,本该是个“雁”字。他在苏南的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进行学习深造,这是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邓建军的母校。在校期间,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获得各类表彰和奖学金。
“不怕吃苦”这四个字是马艳东进入职场的敲门砖,也是他事业发展的垫脚石。2012年,马艳东来恒立公司面试,当被问道:“你有什么优点?”马艳东的回答让在座企业领导印象深刻——“不怕吃苦!”他被录用了。此后,他一年365天在岗工作362天,证明“不怕吃苦,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应聘誓言”不虚。
渐渐地,他在设备部做管理员崭露头角,但他“一意孤行”,主动向领导请缨到其他人看不上的铸造清理车间任职,一干就是两年。他说想更贴近铸造一线,铸造是他的初心所在。到清理车间参观,大家无不为经过清理加工后呈现出的铸件啧啧称赞,一件件精细得如同艺术品。做这工作要求极高,不仅要不怕苦不怕脏,身体素质好,还要有十足的耐心,检查清理一件至少十几分钟。马艳东经常亲自指导工人操作,还主动参与铸件设计,因为他“不怕吃苦”。
长风万里“送秋雁”:他带着校友团队玩转17个亿的铸造设备
马艳东是恒立液压企业里晋升速度最快的员工,只用了十年时间就从基层一线工人晋升为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先后接手管理铸造二期公司、整个铸造分公司的生产。铸造分公司引进的是德国最先进的设备,价值17个亿。
十年间,他先后参与多项高端液压铸件铸造技术改进项目。2014年,参与工信部强基工程项目“挖掘机专用高压柱塞泵和液压多路控制阀项目”;2015年,参与完成“高精密液压铸件―—挖掘机专用整体式多路阀阀体”开发项目,获得行业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多路阀铸件制造生产过程中总结了300多个关键参数质量控制点,成功突破熔炼工艺、砂芯生产、铸件变形量等核心生产技术,其中熔炼工艺的改进就为企业年节约成本240万,工艺性能稳定性从85%提升至90%;2019年,他参与完成“中大型挖掘机液压系统核心多路阀阀体铸件”项目,获得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破解了中国液压行业挖掘机用柱塞泵和多路阀铸件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了中国高端液压铸件整体制造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降低客户的采购成本,缩短了交货周期,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2020年,他积极参与公司ECO10降本项目,帮助企业降本500多万。
他从事高端液压铸件生产等工作,参与高精密液压铸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设,参与取样检测球墨铸铁球化率评定方法国际标准(ISO/TC25)及国家(标准)标准制定、带领企业成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带领企业荣获中国铸造协会种铸件金奖2次、优质铸件金奖2次、常州市科技进步奖1次、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次、液气密协会行业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并荣获“中国绿色制造企业”“成果转化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群雁高飞“头雁领”:至少70%的主管是他传帮带出来的
在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至少70%的主管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其中大多数是马艳东一手带出来的。他始终坚持人才为先,身先士卒、教书育人。2019年,担任校企共建“恒立学院”企业负责人,并被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产业教授,同年被评为“优秀兼职教师”。每年亲自带“恒立订单班”和“恒立学院”的毕业生,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系统组织授课、车间实践、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共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100余人、基层班长12名、车间主管18名、部门经理1名,专业技术授课200余课时。2019年,他参与的江苏省教育教改课题《产业融合企业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恒立学院”为例》立项,并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始终坚持在防疫工作一线,带领“恒立学院”学生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于“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液压促动器升级项目,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报道。2020年,他被聘请担任江苏省机械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还荣获“中国机械工业优秀工匠”称号。
通讯员 沈叶菁 缪小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葛灵丹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