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中国承诺。为什么要尽快实现“碳达峰”,我们又如何做到“碳中和”?在第50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南农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分别面向社会公众和在校师生开展以“助力碳中和,共建地球村”的“碳”思政公开课,深入解读“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意义。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谈‘碳’”
“别小看这一点‘碳’,全球暖化趋势加速,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频发,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它已经关系到整个地球村的‘健康’目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超越科技领域,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南农大资环学院院长邹建文在课上谈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也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向国际展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我们每位同学、每个个体都应该担起这份责任,成为绿色生活的引领者、实践者。”
“学农业,更要关注‘碳’”
刘树伟教授介绍说,碳排放的增加会加剧全球变暖,除了大家了解到的对环境的影响,在农业方面,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业用水亏缺、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还可能会加速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消耗。“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征程中,农业的作用举足轻重。例如,我们在专业课中讲到的有机肥代替化肥、秸秆碳化还田等,都对农业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更要关注‘碳’,让低碳绿色成为农业最靓的底色。”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除了大家印象中的工业、制造业、生活生产排放温室气体,在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稻田灌溉也会产生大量的N2O、CH4等温室气体。邹建文介绍,近年来,南农大资环学院一直围绕农业固碳减排下功夫、做文章,学院团队基于多年农田原位观测比较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得到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文件引用,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其中有关氮肥优化管理的排放系数发展了IPCC方法学,并推荐作为国家农田N2O和NOX排放清单编制的重要参数。
南农大资环学院土壤学专业研究生郑枫蔚在听课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的责任担当。作为农业学子,我们也应该有我们的姿态,深耕科学研究,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贡献资环力量,南农力量。”
网友“心怀山海”在参与线上会议后留言: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工作者,听完专家们的报告我感触颇多,尤其是关于农业助力实现碳中和的部分,让我深深思考我们农业行业,更多的要增添“转型的绿色”“智慧的绿色”,走好农业低碳之路!
据悉,世界环境日期间,南农大资环学院还将通过开展“低碳生活知多少”趣味科普、环保知识竞答等活动,引导师生关注低碳环保。
通讯员 聂欣 文可 赵鑫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葛灵丹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