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6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学术年会”之特别论坛“博士论坛”在江苏省师德教育基地“行知园”召开。记者当天获悉,园内新建的师德教育馆——陶行知纪念馆已完工,布展工作也全面展开。原有的“行知园”加上新建的师德教育馆,南京晓庄学院将该园区打造成全国影响的师德教育基地。
当天论坛开始前,参会人员首先前往拜谒陶行知墓,并参观新建的江苏省师德教育基地“行知园”,通过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展陈,重温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激发大家学陶、师陶和研陶的真挚情感。
据介绍,“博士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举办,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市教育局承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南京晓庄学院组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20 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 100 余名获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与南京市基础教育学界专家周洪宇、冯建军、薛二勇、蒲蕊以及百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主题聚焦“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围绕“陶行知的教育学遗产及其再生性创造”“教育评价改革的形势、挑战与任务”“在生活中培育生命:陶行知的教诲与实践”“生活教育与实践育人”“以‘陶’树人:生活教育的校本研究和实践”“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应为、难为与作为”等学术话题,从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等不同层面展开了深入分析与讨论。
本次论坛开展了专家报告、博士讲坛、案例展示、学术沙龙等活动,分别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意涵、实践价值及其对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时代启示,并为教育学博士生与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教师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用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四通八达社会’,恪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道德情操,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在一百年后的今年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在年轻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工作是十分紧迫的,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一种偏向,就是注重知识,不重视人的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成长,对体育、美术教育和美育比较忽视,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洪宇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师德教育馆,开展陶行知教育学的思想学习、研究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对陶行知的教育学有再生性的创造,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需要。
据介绍,去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教育厅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南京晓庄学院,把该校作为重点师范院校建设,江苏师德教育基地就是合作协议建设项目之一。今年9月,“江苏师德教育基地”挂牌。南京晓庄学院最早可追溯于1927年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乡村试验师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祥地和师德理念的实践地。学校突出师德师风养成、重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陶行知研究院,进一步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编撰相关校本教材,撰写校庆丛书,组织专门人员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度挖掘,以其思想的鲜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来指导当前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改革。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规范、基本底线,我们必须要牵住这个牛鼻子,以高尚师德铸魂育人,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南京晓庄学院校长张策华说,“同时,还要以这个标准培养所有学生,做好教育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学院每年组织新入学师范生开展“五个一”师德第一课系列教育活动,即拜一次陶墓、读一本陶著、看一部陶行知影剧、听一次关于陶行知的讲座、写一篇学陶心得。
据介绍,“行知园”园区是陶行知先生当年办学的核心区,也是先生长眠之地。园区主要由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行知亭、英烈亭等组成。陶行知纪念馆是迄今馆藏先生历史文物最多的场馆,也是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陶行知纪念馆,这里有陶行知先生遗容石膏像面模、手膜原件;陶行知采风时的照片及胶片;先生遗孀吴树琴女士捐赠的大量实物,如印章、书法、墨迹、手稿,周恩来总理赠送的毛线衣等,已成为许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入职、入学的第一课堂。
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童莉 邢新叶
编辑: 叶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