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科教
交汇点讯 芳菲春日,海棠珠缀一重重。位于扬州市江都区的国家海棠种质基因库,枝枝海棠在春风中迎来最佳观赏期。4月11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专程来到扬州江都区仙女镇,探访国家海棠种质基因库。在这个神秘的育种基地,600亩海棠次第盛放,每株海棠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
国家海棠种质基因库由南京林业大学建设,是江苏最大的海棠育种基地,目前共保存各类海棠种质500余份。2016年被国家林草局列入了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基因库,现已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棠种质资源库。
据基因库负责人、南京林业大学张往祥教授介绍,基因库现已向国内外60多家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提供了海棠新优品种种质资源120余个,为我国海棠育种创新和良种生产提供了种质支持。至今,南林大海棠团队已选育出海棠新品系300余个,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定海棠新品种85个(其中已授权51个),通过江苏省审定良种23个。
信步花海,随处可见粉色、白色、紫色等各色海棠相互映衬;微风吹拂,飘出清香缕缕。“在江苏,常见有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湖北海棠,花期共计10天左右。而在基地,所有海棠花期加起来近一个月。”张往祥介绍。
记者发现,每株海棠都有自己独立的名字或编号。“已经审定或者性状比较稳定的都有自己的名字,需要进一步培育的都只有编号。”张往祥说,从克隆、播苗到杂交、扩繁,一个海棠新树种的选育往往需8-10年。近两年,基因库研究基地每年有10余种海棠新品通过新品种认证。
粉芭蕾、粉红霓裳、云想容、胭脂雨、卷珠帘、忆红莲、烟雨江南、红珠宝、时光秀……这些充满诗意的名字,尽显海棠之美和独特气质。
“基因库现已命名海棠新品种200余个。”张往祥穿梭林间,仿佛召唤熟人一般,熟练地喊出每一株海棠的名字:“海棠命名既要能体现品种特征,也要有诗情画意,还要为应用场景选择提供参考。”
比如,“白兰地”海棠,是因其花色似白兰地酒而得名;“北国之春”海棠,因其相较于其它品种开花较晚,正如北国的春天姗姗来迟;“婵娟”海棠命名,受到宋代文人墨客海棠树下月夜饮酒斗诗的启发,该品种树势高大,枝条婆娑,适合营造透过花枝间隙欣赏花容月貌之场景。根据树型、叶型、色彩、花瓣的不同,专家们把基地内所有品种分成欧美风、中国风、高原风和江南风几大系列。为让命名更显诗意,他们常会向中国古诗词“取经”,如“浣西沙”“湘妃”“卷珠帘”等便是从唐诗宋词中取名。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海棠种质基因库,分布的各个功能区承担着不同的使命:
在种质资源收集区,收集保存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类海棠种质,为育种创新提供遗传资源。在杂交育种棚里,种植着被挑选出来的“树爸爸”和“树妈妈”们,当杂交时期,大棚将封闭,利用蜜蜂采蜜“神助攻”实现新品种培育目标。优株观测区,皆为大浪淘沙后遴选的观赏性状优良个体,皆为仅此一株的独苗苗,为新品种选育的候选者。在“子代测定区”,培育出的新品种行列化种植,观察其特异性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决定着该品种能否通过审定。经杂交育种、开花结果、克隆繁殖,最终培育出新品种海棠,它们将拥有自己的新名字,成为海棠“家族谱”里的新成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棠不只是观花树种,不少品种花季后的彩叶观赏效果甚佳,秋冬季的果实观赏期长达数月。比如,“夏荷”的春季花型似荷花,夏季紫色果实亦具良好的观赏性;“甜蜜时光”的花和叶子可以制作茶,花香、茶甜;“多娇”海棠,春季叶色金黄色,“天鹅绒柱”春季叶色深紫色,观赏期可持续2个月以上;“十月光辉”的红果实在十月最灿烂,“春花秋月”春赏花秋赏果,“紫精灵”株小、花茂、色艳,可成为庭园新宠……
多季节观赏、多场景应用,需要系列化的新优品种培育来支撑。这些年,基因库的研究专家专依托海棠品种的序列化选育,专注于多用途高值化产品技术研发,不仅在育种端钻研,还在产业端发力,为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如今,张往祥所在的海棠科研团队,已在江苏、安徽、山东、四川等多地推广建设海棠专类园、海棠公园和观光苗圃,举办海棠旅游节,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区域化推广,期待海棠花开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焱
通讯员 雷蕾 韩珺楠
编辑: 杨易臻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