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底,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经典夜读小组”的教师版——“教师夜读小组”,开始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30多名来自一线的教师分享了各自对帕尔默《教学勇气 - 漫步教师心灵》的读书感悟。该书的译者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吴国珍教授作为导读专家,跟老师们一起聊了聊这本写给老师的教育经典。
“很多老师有读书的愿望,自己也在努力读书,但缺少团队的互相支持,常常不了了之。而且教育教学类的书很多,教师读书缺少一个引导。”南京十三中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说,读书可以让他们振奋起来,用更好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引领自己、燃烧自己、点亮自己。曹老师现场展示了当年的读书印记——长达两万字的摘抄笔记,以及做满了记号的书页。
“这本书讲的是教师怎么发现自我,有很多哲理性的内容,对老师心灵、精神有一种巨大的摆脱束缚的价值。它告诉我们,自我认知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构建教学共同体,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够被照亮点拨和燃烧。”曹勇军老师讲述了自己的阅读心得,随后,老师们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高三生物组的戚雪银老师首先发言,她结合自己从教三年来的体会,谈到阅读帕尔默此书,给她一种大呼过瘾的感觉,书中所写常常给她“心有戚戚焉”的触动。她说:“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比如,让我认识到学科和学生都宽广而复杂、不要急于寻找答案、恐惧和渴望时常相伴出现、痛苦与喜悦同样重要等等。”
高一政治组的聂雯老师是今年新入职的老师,她表示:“能在自己身份转换的过程中读到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感到很幸运。在自己走上职场的最初阶段,帕尔默书中的很多观点,给了我面对教学 的勇气,带给我关于教学的领悟。我们应该放下自我保护,让自己像学生依靠自己那样去依靠学生,从而获得完整的内在自我。”
“我第一次阅读此书时感受到的晦涩感与距离感。”高一语文组徐惠中老师坦言,走上教师岗位三年后重读此书,她觉得帕尔默先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徐老师说:“物品自己就是书中提到的那种‘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在这三年里,‘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在谈到“不敢直视学生”这一现象时,徐老师剖析道:“这是源于教师内心的恐惧,而缓解恐惧的唯一途径就是直面它,就是要蹲下来,用学生的视角思考,‘与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放下追求完美课堂的执念,从而达成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安宁。”
“我非常欣赏今晚读书会这样的话语氛围,在这样开放、亲切的话语氛围中,老师们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间构成了一种心灵的连接。”吴国珍教授倾听了三位老师的发言,她表示,在分享的言语中,老师们释放出自我内在的能量,这就是一种心灵成长、形神相生、不断探索自我的“养心”过程。吴国珍老师说:“我非常看重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构建,文字是有遮蔽的,而个人的言语可以改变内在的精神空间,我们需要更细腻地用自我体验去阅读帕尔默的书,用灵性去感知那些未曾被察觉的事物。”对于青年教师们提到的“恐惧”问题,吴老师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复归于自我,平和地与问题相处,贴近恐惧与爱,回归心灵妙境,在心灵的静修中构建完整的自我,从而产生对抗外在纷扰的力量。
“吴老师的话语、帕尔默的书,就像一扇打开心灵的窗口,让阳光照进我们的心灵。”南京十三中校长屠桂芳谈到了自己和《教学勇气》的机缘,谈到书中多处观点对于自己教学、管理的启发。他说:“读书对于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有重要意义。在今晚这样的夜读活动中,老师们之间构建了一种信任、默契和共享的关系,在表达和倾听的氛围中,老师们不断地反省自身、觉察自我、强大自我。”
据了解,从2013年起,特级教师曹勇军组建了经典夜读小组,利用周末晚上的时间,与学生灯下共读。《海子的诗》《沙乡的沉思》《1984》《大地上的事情 》……一本本伟大的作品走进学生的世界,点亮他们的心灯。“之所以有些人坚持不了,是因为读书的价值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读书尝到甜头就会读下去。”谈及自己为什么坚持读书,曹勇军说:“读书太吸引我了! 一个人坐那儿苦思冥想想不出来,需要被大家照亮。” 他告诉记者,上学期“教师夜读小组”首次活动,来了近 40 人,大大出乎意外,学校当时只买了 30 本,有的老师是自己买的那本《童年的秘密》。老师们先读后谈自己的感受,有体会、也有共鸣、也有困惑、非常丰富。目前“教师夜读小组”计划一个学年读 6 本书,都是教育类的书,后续还会有杜威、陶行知的著作。
读书分享会一直延续到晚上九时许,校园里分外静谧,秋风徐徐吹过,夜色愈加温柔。
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张燕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