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南京疫情突发后,南京医科大学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署,团结带领全校及各附属医院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将疫情防控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载体,扛起先锋旗、争当排头兵、做好志愿者,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守护南京办实事践使命,真正做到“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
党员扛起先锋旗,闻令而动显担当守初心
疫情发生后,南京医科大学党委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全面精准部署校园防控、专业防控以及防控支援等工作,连夜组织对近14天内有禄口国际机场行程史的师生员工信息进行摸排,并落实核酸检测、居家观察、医学观察等防控举措。学校党委同步发出“致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倡议书”,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要求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担当,压紧压实防控责任,站好岗、担好责、带好头,主动到疫情严重、师生需要的地方去,做到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全面奏响“一个支部一盏灯,一名党员一面旗”的党史学习教育主旋律,用闻令而动的速度和抓铁有痕的效率践行“学史力行”护佑健康的初心使命。学校党政“一把手”王长青、胡志斌靠前指挥,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亲临疫情防控一线值班,学校3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承担核酸检测、校园巡查、体温测量、督查指导、后勤保障等工作,持续全面开展师生健康状况监测,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为全校师生筑起健康堡垒;学校进一步调整师生健康日报系统,优化核酸检测师生信息登记系统;截止7月30日,全校已顺利完成5000多名在宁师生的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医护勇当排头兵,“疫”线奋战显仁心办实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学校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优势,整合公共卫生学院和附属医院力量,全面动员师生医护员工投入南京市疫情防控支援。广大医护员工积极响应号召,勇当南京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参加救治、定点收治、核酸检测、流调和疫情研判等工作,用务实肯干的决心、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救死扶伤的仁心争做家园守护者。
7月21日起,学校派出流行病学知名学者担任省政府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南京市经停禄口国际机场人员黄码转绿码标准;健康江苏研究院向省政府递交政策咨询报告《关于尽快打赢本轮疫情防控硬仗的建议》;本轮疫情以来,15家附属医院和1家疾控中心派出医护人员近3000人次赴江宁及南京各区,战斗在社区一线,承担了近300万人次的核酸采样工作;另有200余名医护员工组成的医疗队支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承担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重任、进驻禄口社区医院提升诊疗水平;附属逸夫医院响应号召,筹备 273 个病房、588 张床位作为封控区域群众危急重症需求的定点收治医院,满足封控区群众的就医需要;7月30日起,学校重新开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支持热线,采用“1+1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咨询服务,同步利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专题网站,开展疫情防控科普宣传。
师生争做志愿者,青春激昂显风采践使命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学校党员干部和附属医院医护员工的带动下,学校青年师生将防疫战场当作检验理想信念和专业技能的实践课堂,积极扬起青春的风帆,投身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上好弘扬抗疫精神的生命教育、担当教育、信念教育的“大思政课”。
7月22日,学校最短时间内集结220人的师生志愿者队伍,紧急奔赴江宁区、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和雨花区,协助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工作;7月25日,学校第二批229名师生再次出征。近日来,师生志愿者坚守岗位,协助维持现场秩序,耐心指导居民注册登记,帮助老年人登记注册,助力核酸检测快速高效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时有所需,必有所为,一呼百应,绝不退缩!”青年学生在疫情防控这本活教材中牢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磨难中坚守、在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学会担当敢于绽放,把“最强大脑”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用勇立时代潮头的责任担当递交了一份特殊的青春答卷。
通讯员 张彦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编辑: 谢诗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