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科教
交汇点讯 即将到来的8月,对中国矿业大学2019级硕士毕业生赵彬宇来说,既意味着离别,同时也是重逢。告别了朝夕相处了三年之久的母校,很快他就将回到家乡内蒙古,再见那阔别已久的霍林河南露天矿。
昔日的矿厂故事“唤起”新矿业梦
2021年初冬,赵彬宇签约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霍林河南露天矿,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次传承。“我生在矿山脚下,小时候在家里,眼一抬就能看见矿山,因此每每看见矿山便觉得特别亲切。”赵彬宇的太爷爷、爷爷和爸爸都从事矿业工作,听着矿厂车间的故事长大,也让他对这份职业无比期待和向往。
“我的祖辈可以说是国家最早的一批煤炭工人,那时候开采条件差,太爷爷和爷爷那一辈常常要在地下几百米的狭小井矿内作业,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作环境大大改善,采矿地点也渐渐由地下转向了地表。”读研期间,赵彬宇先后前往内蒙古、新疆等各大露天煤矿现场调研,也感受到了采矿生产如何一步步与先进科技和生态发展深度结合。
“在智慧矿山交互平台上,我们可以在主调度室中全方位监测矿山运行情况,例如露天矿由于长时间风化,边坡不稳定很可能出现滑坡等安全隐患,此时可以利用雷达感知预测,降低作业风险。”数字化矿山建设、新型抑尘装置……赵彬宇时常将这些“新矿山的故事”讲给爷爷和爸爸听,这也令老矿人们倍感激动。“他们常说从当年艰苦的地下井矿到现在的绿色矿山、科技矿山,巨大的转变来之不易,因此要格外珍惜。”
采矿一线,用热忱浇灌热爱
生在矿山脚下,长在矿业世家,学在矿业高校,赵彬宇的生活始终与矿业紧密相连。“从入学起的那一刻,我便决心要为祖国的能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煤炭挖掘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固废利用起来,研制成一种新型材料,并利用这种新材料对容易破损的矿山道路进行重塑,提升道路强度。”由于每个矿山的道路土质、水质等情况都不同,因此想要将新材料应用于矿山道路重建并非易事,需要团队成员实地走访勘察取样,灵活调整材料配比。
在参与伊敏露天矿地聚合物材料筑路研究项目时,为找到伊敏露天矿地聚合物材料的最佳配比,赵彬宇连续两个月在实验室刻苦钻研。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终于攻克了难关。然而,走出实验室,来到施工现场,一个更大的挑战正等待着他。
七八月的内蒙古草原,天气变化多端,上一秒还出着太阳,下一秒就可能是倾盆大雨。“我们在铺设材料的过程中,经历了好几次突然的暴雨,为了保证材料不被雨浇湿,我们不得不全员扑上去,临时加盖地膜进行保护。”实验室里的精准配比,如何能够在现场大型机械作业操作下实现“复刻”?轧路过程中如何保证材料的平整?现场的太多意料之外,让赵彬宇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飞速成长。“学到了课本上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真正锻炼了自己。”
让青春在矿山上涌动
煤炭利用,关乎民生保障。选择矿业,在赵彬宇看来,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我成长在内蒙古通辽,北方高寒地区的生活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煤炭的重要。”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冬天,一旦断了煤炭,就意味着挨冻,这是关乎生命的大事。“尽管这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就目前而言仍不可替代,是高寒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秉持着坚守矿业的决心,赵彬宇放弃了东部沿海城市的就业机会,选择投身于条件相对艰苦的露天煤矿。“比起祖辈们顶风雪、冒严寒,我们这一代矿人的工作环境已经好了太多。”
在实践过程中,赵彬宇也欣喜地发现,矿山上的同龄人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班上的不少同学选择毕业后前往偏远地区的露天矿山,而在矿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重要岗位发挥作用”。祖国南北,一股股年轻的血液在绿色矿山上涌动。
“从祖辈手里接过接力棒,这种传承感与使命感让我的肩头沉甸甸的。”赵彬宇说,从老一代的口述和自己的实践中,见证了矿业开采向现代化、科技化和大型化转变,也为自己的矿业梦埋下了伏笔。“推动先进科技与采矿技术深度融合,是我不断奋斗努力的方向。我愿将热血青春回报给祖国,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家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