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她是名江苏大学退休教师,却把七年晚霞时光奉献给了黔东南山区的娃娃。
她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却将贵州省黎平县水口镇平善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国家培养一名大学老师不容易,即使退休了我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做点什么,”在黔东南平善村义务支教多年,70岁的吴一明说,是这一方的水土滋养了她,让她的晚年生活自得又拥有着丰富的宁静,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自在寻梦
2007年从江苏大学教务处退休后,吴一明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她先后返聘到江苏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工作,工作之余喜欢旅游、唱歌、打球,生活自由自在。
一次赴藏旅游的经历改变了她的选择。2014年5月,吴一明独自一人完成了28天的西藏阿里行。在这次旅行中,她从拉萨乘坐21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了一个叫塔尔钦的小村庄,一个名叫巴桑吉达的13岁男孩担任向导带领她去转山。
“每爬几步就上气不接下气,整个脸都变形了,脸皮灼焦脱皮,两只眼睛肿得像桃子一般。”攀爬海拔5670米的卓玛拉山口时,吴一明高原反应严重,是小向导巴桑吉达帮助背行李,不停地鼓励她无论如何也要坚持走回塔尔钦。
这次旅途让吴一明的灵魂受到无比的震撼。交谈中,吴一明得知巴桑吉达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暗暗下决心要帮助像巴桑吉达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学习文化。
支教!这个念头在吴一明的心头发出了嫩芽。此后,她就把自己的出行定义为“三合一”,“一边旅游一边休闲,更重要的是踩点,寻找合适的支教地点。”
2014年7月,吴一明来到了贵州凯里。事先她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三棵树渔寨小学,带去了学校急需的30套水写布、30个魔方和2块上海牌男表。在渔寨小学,吴一明匆匆待了三天就又上路了,“支助这所学校的人很多,我要去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地方。”
吴一明偶然来到黎平县堂安村,在该村支书热情挽留下,9月8日,吴一明便在堂安村幼儿园开始了支教生活,2015年又来到了平善村幼儿园任教。
“遇见仿佛就是一种神奇的安排,也是一切的开始。”吴一明说。
坚持陪伴
术业有专攻,一名教大学《工程图学》的老师能教好幼儿园娃娃么?吴一明回忆起在堂安村幼儿园支教初始的时光,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手足无措。
“一走进教室,40个孩子就把我团团围住,跑来跑去,大呼小叫,年龄小的开始哭闹……半个小时不到,我的头就炸了。”支教第一天,吴一明就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吴一明想到了自己的支教心愿,还是坚定倔强地选择了坚持住试一试。
70年代大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特质在她身上显现无疑。吴一明自学了幼教课程,学起了弹琴、剪纸、古诗词……
幼儿园孩子3到6岁不等,每个孩子性格也都不一样,吴一明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带娃的方法,她把孩子按照年龄大小搭配分成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乖巧懂事的大孩子担任组长,先对组长进行培训,负责玩具收集、书本分发等事情,让组长当自己的小助手。慢慢地,吴一明发现上课迟到的现象减少了,孩子们也逐渐知道了要排队讲秩序、遵守课堂纪律。
“孩子们经常给我惊喜,早晨我一踏进教室,他们已经自发地站好,边鞠躬边齐声叫到‘老师好’。”面对这群可爱纯真的孩子,吴一明从不呵斥,而是像家人一样,耐心地讲道理、循循善诱。吴一明知道,他们需要陪伴,渴望了解外面世界新鲜的事物,而自己就像一个邮递员一样把外面的信息带给孩子们。
每年寒暑假放假时,吴一明就会返回江苏。离别前,孩子们每晚都会跑去看看她宿舍的灯光,生怕她离开。假期归来,孩子们一个个围着吴一明,就好像久别的亲人一样,这个牵牵手臂,那个拉拉衣角,抢着帮她拿行李、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就感觉旅途的辛劳一下消失了。”吴一明说。
教过的孩子最大已经升入小学六年级,吴一明还经常记挂着他们。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影响,孩子们都留在家中上网课。一听说这个消息,远在苏州的吴一明生怕孩子们在家中放松学习,立刻在网上购买了练习册邮寄给了他们。
与爱同行
2014年至今,吴一明一直在少数民族侗寨幼儿园志愿支教。
七年间,她经历过很多,泥石坍塌、停水停电、缺粮无菜、同事调离;七年间,她亲眼见证了贵州黎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这里有了自来水,通上了电,有了路灯、戏台、4G信号……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七年间,她也越来依恋平善村这个小山村,觉得哪里都没有平善好,她甚至说,自己闭着眼睛都能在平善爬山。
记者问,是什么让她坚持?吴一明纠正说,这不是坚持而是一种向往。
在这里,她一直感受到与爱同行。支教临行前,江苏大学关工委负责同志告诉她:“我们支持你山区支教,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帮助你。”江苏大学离退休老同志、在校教职工、校友捐资捐物,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图书、儿童课桌椅、校服、运动鞋等等,不少爱心人士还携带学习用品专程来到山村看望这些孩子……这些年,无数的爱心持续不断飞往平善,吴一明说,“我不仅仅一个人在支教,还有着无数的同行者。”
在这里,她也感受着这片大山的滋养。海拔800米的平善村,村民们种地灌水、挑肥育秧、割草喂牛,天冷了就砍柴烧炭取暖。吴一明说,村里80%多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妇女就顶了大半个天,她们除了忙农活外,还纺纱织布、带孩子烧饭,用勤劳和汗水将小山村收拾得井井有条。说来奇怪,吴一明在平善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学什么、写什么,都能学得进、记得住,“感觉心很安静”。
随着岁月的流逝,吴一明也有着多重的压力,母亲年迈、孙女上学需要照顾、老同学呼唤她返回……2017年初,因父亲离世,吴一明伤心不已,患上急性肺炎住院半个多月。出院没两天,她就坚持赶往平善,她告诉家人,“在平善我最容易恢复,小朋友开心的笑容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休息。”
“吴老师和我们的村民打成一片,大家都把她当作自家人,”水口镇中心校校长裴朝阳也说,吴老师离开大城市舒适的生活环境,到我们这穷山区来支教,她生活很朴素,却把自己的退休金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我们都很感谢她。
平善村的孩子都把吴一明叫做“老师奶奶”,他们觉得这位老师,既能教他们文化知识,又如同慈祥的奶奶一般。不少离开了幼儿园的孩子,经常在课间休息时跑到吴一明所在的教室,围着她说着说那。
这样的山区支教还要多久?吴一明这位“老师奶奶”说,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平善村需要,而自己也能走得开,她就会一直陪伴下去。
通讯员 吴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叶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妇女能顶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