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10日,“血与泪的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在南京晓庄学院方山校区图书馆开展。展览由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青年志愿者团队与江苏省社科普及研究基地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主办,以20余幅版面,向观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前后10余个受害家庭(族)的生活状况。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记录”
2017年4月,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16名志愿者参与了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任首席专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工程”专项《基于微观史学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子课题“南京大屠杀300户家庭受害研究”调查寻访活动中。
大学生们志愿者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冬天,从江宁大学城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及郊区一户一户地走访,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或者幸存者的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记录下这些家庭的受害经历,共采访了86户幸存者或者亲属。整理采访录音和采访日记192篇,项目报告30余万字,口述资料129000字,音频时长共计4730分钟。用文字、录音和图片形成了以口述文档为主、录音、调查表和影像图片资料为辅的一套口述材料,记录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历史记忆。志愿者团队指导老师刘眉介绍说:“随着时间推移,老人相继离世,调查牵涉家庭成员多,寻访工作难度很大。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记录,许多访谈都成了‘绝笔’。”
1个学院,3个志愿项目,6年坚持
从2015年起,除“南京大屠杀300户家庭受害研究”项目外,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还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合作,参与到“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寻访”等多个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项目中,相关成果连续两届在江苏省“挑战杯”大赛中获奖。他们与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合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电子地图”还作为典型应用被“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收录,向公众开放查阅。以志愿者寻访采访资料为基础编写的《铁证如山: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历史与记忆:117户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族)微观史调查与研究》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鲍森介绍说:“与兄弟院校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不同,我们学院主要是经管专业大学生。6年来,近百名志愿者先后参与到红色文化志愿者项目,产生一些既有社会影响力,有贴近当代青年思想的成果。”
建设“和平之城”,需要青春力量
12月8日,就在“血与泪的控诉: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开展前几天,志愿者团队的郭永昊同学与小伙伴们又来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老人的家中,看望已93岁高龄的老人。艾义英对三年前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曾到访进行口述史记录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郭永昊和小伙伴们是今年新加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团队的志愿者,他们计划在国家公祭日到来前慰问看望原团队成员曾采访过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告诉记者:“很难过的是,这几天一直在联系,但有一些老人已经离世,有一些年事已高,已不方便交流。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3位。我们要传承这根接力棒,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真相。”
开展当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应邀为志愿者们开设一场讲座。年逾古稀的经盛鸿教授坦言:“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史料被发现和运用。希望更多人,特别是更多青年人加入进来,为弘扬爱国精神,为保留历史记忆,为南京‘和平之城’建设贡献力量。”
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杨治菁
编辑: 叶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赞
贵在坚持,终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