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高于现行标准,具有强制约束力,能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日前,国家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木结构通用规范》(GB55005-2021)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定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执行主编、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陆伟东教授在谈及其实施意义时介绍,“这是第一部全文强制工程建设规范,实现了木结构全寿命周期的覆盖,将极大促进和规范国内木结构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长期以来,有关木结构建筑的强制性条文散见于《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和《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等相关标准中,既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无法与国际主流木结构标准体系同步,又无法有力支撑我国木结构工程的推广和高质量发展。“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我们集结了散见各类标准中的47条条文,集成了欧美标准规范3条,新编了22条,使《木结构通用规范》体现系统性和完整性。”编制骨干、该校土木工程学院杨会峰教授表示。正式发布的木结构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共计72条,涵盖了材料、设计、防护与防火、施工及验收、维护与拆除等原则性规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主流标准体系接轨,且在施工及验收、抗震设计等环节处于领先水平。
“规范实施后可以突破木结构低层建造的‘瓶颈’,而向中高层建筑和大跨结构发展,从而极大地发挥出现代木结构建筑低碳固碳、绿色环保、健康宜居、工业化程度高的效能。”陆伟东表示,传统思维认为现代木结构建筑在防火、防震、防蛀及土地占有量等方面存在“短板”,其实这些 “症结”并非“顽疾”,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已解决了木结构在抗震防灾、防火阻燃、耐久改性、损伤检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创新了木结构抗侧力体系、性能防火设计及“零危害”木材高温改性等绿色高效耐久性提升等方面技术。较之其他结构类型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具有更多优势。
陆伟东举例,我国建筑业每年消耗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耗37%,建筑运行CO2排放占总排放22%,计入建筑建造后总排放高达38%。“如果采用木结构建筑,一方面可以减少由结构材料生产造成的每平方米300多公斤CO2排放,另一方面木结构每平方米还可以固定200多公斤CO2,按照我国每年新建建筑20亿平方米的10%计算,采用木结构建筑全社会可以减少约1% 的CO2排放。”陆伟东认为,现代木结构建筑还会拉动林业向高附加值发展,采伐成熟的森林后再栽种新的树苗,这样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便形成了良性的友好环境的生态。“规范严格贯彻了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意见,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建筑行业最新发展理念。”杨会峰补充。
“以往我们的木结构建筑通常在三层及以下,但据此规范可以向中高层发展。”陆伟东介绍,在破解了抗震防火等问题后,他们课题组在山东烟台蓬莱市建造的鼎驰木业集团研发中心办公楼已达6层,获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和中国木结构产业联盟授予的“中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第一楼”称号。“我们通过大断面异形结构构件制造、构件蠕变控制和户外胶合木耐久性提升等技术,完成了位于山东滨州黄河故道公园飞虹桥,跨度达99.4m,成为世界最大跨度木结构拱桥。”此外,据介绍,他们还完成了国内层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主展馆,国内首座木结构双向交叉张弦梁体系游泳馆——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游泳馆、国内最大的全木结构体育馆——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体育馆等多个标志性建筑,形成产值8.9亿元。
据了解,住建部此次共发布了13部规范。其中,《木结构通用规范》由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主编,同济大学、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木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加拿大木业协会等27家高校、科研院所、国际木结构协会、设计与检测单位和加工企业单位协同合作,规范编制从2017年1月开始启动,历时近四年完成。
通讯员 杨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编辑: 蒋明睿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