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科教
交汇点讯 我国目前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而儿童哮喘患者约占哮喘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儿童哮喘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因而在现代医学中,研究清楚儿童哮喘发生及诱发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张正东和王美林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细颗粒物(PM2.5)通过细胞外囊泡携带的let-7i-5p调控MAPK信号通路进而诱发儿童哮喘”的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细胞外囊泡参与PM2.5诱发儿童哮喘的新机制,为儿童哮喘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郑瑞博士后、杜牧龙副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田曼主任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遗传及表观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尤为重要。PM2.5暴露是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郑瑞告诉记者,“既往观点认为,PM2.5进入气道后首先沉积在作为支气管‘第一道防线’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受损的上皮细胞刺激多种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当这些因子进入下层哮喘终极效应细胞——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HBSMC),继而导致气道的过度狭窄,引发咳嗽、喘息、胸闷等哮喘相关症状。但在哮喘的临床治疗中,当对上述细胞因子进行有效控制时,哮喘的症状仅得到部分的缓解。因此我们推测,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参与上下层细胞间通讯,进而诱发哮喘。”
郑瑞介绍,团队在研究中提取了PM2.5直接刺激HBE细胞(PM2.5-HBE)后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再用这些细胞外囊泡孵育正常HBE细胞,发现应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可以“横向”引起周边正常HBE细胞出现细胞损伤效应。在此基础之上,团队又发现,PM2.5-HBE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还可以通过“纵向”途径影响下层敏感性HBSMC。“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最终发现,PM2.5暴露下HBE细胞释放的一种显著高表达的微小RNA,即‘let-7i-5p’,通过与装载蛋白ELAVL1相互作用,被包裹进入HBE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内,进而‘横向’破坏气道第一道防线及‘纵向’增强终极效应细胞收缩能力,引起气道高反应,进而诱发儿童哮喘。”郑瑞表示,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原来只知道跑道的起点、终点与大致方向,现在则有了一张较为详尽的“路线图”。
“儿童因呼吸和免疫系统机能发育尚不成熟,是属于对环境危险因素(如PM2.5)敏感的人群。”郑瑞说,该研究从环境暴露和表观遗传学角度,多层面揭示了PM2.5诱发儿童哮喘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PM2.5诱发儿童哮喘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证据,也将为今后儿童哮喘的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线索。
她提醒,哮喘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影响患儿及成年后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同时,由于哮喘属于慢性气道性炎症疾病,病情反复发作,需要长期进行治疗与预防。“希望各位家长能更加重视PM2.5诱发儿童哮喘的现象,尽量减少在雾霾天气或早晨等污染较为严重的时间段外出,多注意防护,帮宝宝把好健康第一关。”郑瑞补充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