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我们是一个团队。”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在武汉抗疫一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也是他历次接受采访时必说的话。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邱海波团队“硬核"挺进支援全国并在江苏本地守牢所有重症救治;每一次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在ICU日复一日与死神扳手腕的战斗中,邱海波和他的“航母战队”永远在一起。
2019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年会上,科主任杨毅做了“懂﹒得”的主题演讲,让大家伙儿眼泪花花:“乘风望远,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日月不肯迟,四时常相迫,一年星月,满身风雨,不放弃,常相持,懂·得。”
没有互相的“懂”,就不会有这样的“得”。懂,不仅体现在家人的理解上,就像邱海波妻子懂“岂止是热爱,这事业就是他的命”;也体现在团队之间每个人的默契里。“我们团结吗?当然,我们从来没有不团结过,在我们这个拼死的团队里,没有共同对事业的挚爱,根本坚持不下来。”得到了什么?重症救治中挽回无数不可能的生命的“得”。
八批硬核医护支援抗疫一线,个个都是牛人
邱海波团队已先后派出8批医护前往湖北抗“疫”一线,一个个看过来,只恨篇幅有限,对他们的描述不能言尽不能尽意——
潘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他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大年初二抵达武汉后,潘纯与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的战友,共同负责金银潭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导工作。业务过硬,为重症患者做气管插管,潘纯几乎5秒钟就能利索地完成插管,有效缓解病人呼吸危急情况,除此之外,他更是竭力在前线推广邱海波团队对重症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很少有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救治重症患者、努力降低病死率,要关口提前,及早发现重症病人,同时对患者做呼吸功能的保护,降低对患者的有创治疗。关口前移,更加体现重症团队的专业性。”
黄英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专家。2月11日,江苏组建医疗支援队奔赴黄石,抵达后进驻当地8家定点医院,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的她迅速拿出“作战图”——集中最强医疗力量救治重症病人,派驻权威专家指导轻型病人收治。“这次的防疫工作必须感控先行。”在她的组织协调下,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感控小组迅速组建起来,基本理顺了医疗资源配置格局,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她和感控医生等一起,制定了 13 步穿防护服法,20 步脱防护服法等。“防护怎么强调也不为过。”黄英姿说。
莫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2月4日,他作为江苏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和江苏医护同行一道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大家都说他打了鸡血,爆发力太强:ICU收治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第一例无创机械通气、第一份血气分析、第一例经口吸痰气道管理、第一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第一例深静脉置管等等,无数的第一次里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3月2日,据国家专家组调派,莫敏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在危重病人更集中的“红区”继续战斗。
谢剑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作为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在这次抗疫战役中淬炼并展露才华。2月19日上午10点多,他接到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邱海波教授的指令后,二话没说,立马换上防护服来到隔离病房患者病床前,为2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在近视眼镜、护目镜、防护头罩三层隔离下,护目镜上又布满水汽,雾蒙蒙的,视野很差。他只能从朦胧中,通过那一丝丝的光亮,用套了三层手套的手,为患者摸索着气管切开的位置。但是凭借经验,谢剑锋很快的找准位置,顺利完成了整个操作。做完操作以后,他长舒了一口气。
打配合超默契:留守也是战斗,医生护士同样重要
“我们几个是看家的。”霸气又谦虚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所说的看家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的她留守江苏,指导省内各家医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另一个是刘松桥主任和医护伙伴们一起坚守中大医院ICU的工作。
3月5日,杨毅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无锡会诊回南京的路上,“我们的团队全力以赴。不奇怪,重症医学的专业使命,决定了我们应该成为救治的主力军。疫情面前,重症医学责无旁贷,到需要的地方去!”她说。
从大年二十九开始,杨毅没有休息过一天。奔波在十三个地市之间,每天还要参加全省的远程会诊,跟全省专家一起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商定治疗方案。多年来,她曾先后作为国家级、省级专家组专家,参与抗击重症甲型禽流感、H7N9禽流感、南京7•28事件、昆山8•2爆燃事件、盐城特大风灾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杨毅说:“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重症人就该冲在第一线,从死神手中抢救患者。”
“别老写我们,写写护士,真的!写写我们ICU的刘松桥他们!”杨毅反复说。“医生确实辛苦,但护士更加不容易也非常重要。”比如我们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她第一时间报名请战,原本想去武汉,后来去了黄石,担任黄石市中医院(黄石市传染病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护士长。她带着江苏其他12家医院的队友还有黄石当地6家医院护士们一起,负责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把中大医院ICU 的科学理念、制度、救治护理技术应用到黄石抗疫实践,创造条件确保重症病区患者及医护安全。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大部分使用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治疗,病人不能或无力发声呼叫护士,内心充满着担忧甚至恐惧,李晓青利用无线门铃改制成ICU专用呼叫铃,安装在患者可以用手按到的地方,护士随呼随到,给病人最大的安全感。
春节期间和疫情发生后,团队的大多数都支援湖北和江苏各市了,中大医院ICU本身的医治压力就全落在刘松桥和和留守的医护身上。从春节到3月6日,共收治重症患者近百名,其中危重孕产妇3名,工作量也是超负荷。“从春节到现在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危重病人常常凌晨有危险,常常凌晨赶到病房,守着病人到天亮。其他上级医生都在疫情第一线,他带领着留守病房的重症医学团队,每天巡视病人,每个病人的病情,他都深谙于心,和往常一样不放过病情的任何细节”。
团队精神:打鸡血的职业挚爱,志同道合走到一起
走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5楼重症医学科,一面展示学科发展历程的文化墙映入眼帘,在这里一下子把你带入到一个内涵深厚、文化浓郁的氛围中,一个顶尖团队的气质和灵魂跃动其间。
“邱海波和我都是60后。我们团队梯度年龄衔接很合理,一代代接续成长起来。”杨毅在谈及团队时颇为感慨:“大年三十,说到抗疫,科室里80后、90后的小朋友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说也不是什么英雄主义,不就是作为重症医学医生的责任所在吗?让我很感动。这份责任感,是邱海波传承给整个团队的灵魂。我们常常开玩笑,‘邱教授是鸡血王,他带着一群鸡血娃在战斗’”。
对工作错误“零容忍”,有错误当面批评,业务要求精进,不断推动团队成员进步再进步!邱海波对工作追求极致对团队成员近乎严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将此形容为“魔鬼训练”,他感叹:“能够留下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延续他那种雷厉风行的风格。有其师必有其徒,他的女弟子杨毅和黄英姿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风格。”
这种严格到近乎苛刻的风格让整个团队迅速成长。“30多年前,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将重症医学这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多年努力,他做到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学科,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也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
邱海波的妻子赵健说:“他挚爱他的职业,那就是他的命。”在邱海波的团队,大家都是这份挚爱。杨毅说:“都是志同道合走到一起,顶尖重症团队很苦很累,没有挚爱和能力都留不下来。”
共同挚爱,所以“懂·得”。2019年科室年会上听到杨毅读到这样的感言,就连平时最严谨严厉的邱海波,脸上都露出只有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才有的笑容。没人问他怎么想的,仿佛大家都有默契。
此刻,邱海波和全国无数重症医学的专家医护们还在分分秒秒与死神搏击,从广义上说,全国全世界的这一学科的他们,都是一个团队,这个特殊的学科,需要医护们,常常“四时常相迫”,三餐无定时,夜不能寐。
但是,为了什么“满身风雨,不放弃”?因为赤诚的事业追求,惟愿“乘风望远,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交汇点记者 沈峥嵘 通讯员 程守勤
图片 部分为资料图,均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提供
编辑: 张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
日月不肯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