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中旬,骄阳似火,2021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在全国火热开营,56所重点高校、14家科研院所为万余名高中生打开科学之门。
在南京邮电大学分营开营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陈国良分享自己的科研人生路,勉励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成为有文化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在接受《科技周刊》记者专访时,他强调:国产计算机已经不依赖进口,应乘胜追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国产计算机一定要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实现自主可控:自力更生制造中国机
90分钟的报告,83岁的陈国良院士一分钟都没有坐过台上专门给他准备的椅子。他手握话筒来回走动,并解释道:“我教了60多年的书,一直是站着给学生上课。”
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爱教育,喜欢跟年轻人交流,讲到自己怎样走上科研之路时,他说,是丰富的务农、务工、参军的基层经历,让他在祖国大地的实践中磨练了实干精神与军人作风,并将其中的爱国情感融入计算机教育、科研工作中,致力于自力更生制造中国机。
陈国良参与了我国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在大学,跟随老师仿制第一代电子管-磁鼓存储器设计机LGP-30;在部队,主持设计第二代晶体管-磁芯存储器专用机东方红一号;在中国科技大学,领导研制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通用小型机KD-1。同时,熟悉了计算机硬件研制的全过程,实现总体系统设计(指令系统设计)、运控、内存与外设的逻辑设计、整机的分调与立案调等环节的自主掌握。
“对于国产机,我是一直提倡的,只有用了才知道好不好用,才知道怎么改进,才谈得上自主创新。”陈国良说,我们中国一定要发展自己的东西,在中科院期间,他就非常主张利用龙芯芯片制造计算机,单核、双核、四核、八核,每出一个他都进行制造尝试,实验性能,并经常在公共场合鼓励国产机。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理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派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不惑之年的陈国良作为第一批学生到美国留学,学习并行算法。回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非数值并行算法的研究,推动了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发展。他勇于挑战难题,坚持面壁十年,形成了并行算法“理论—设计—实现—应用”一套完整学科体系,并在国内率先出版了《并行算法丛书》和《并行计算丛书》。“发表论文固然重要,但是教材作为学科基础建设,有着长远、广泛的影响力,才是我的重中之重。”陈国良说。
陈国良还认为,计算机学科与应用应该紧追国家时势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从事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40年来,始终奋战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和应用的一线阵地,“为推广国产机应用服务,替振兴民族事业呐喊”,成为他“胸怀祖国,敢为人先”的精神使命。
“我们现在的高性能计算机或者说超级计算机,已经不依赖进口,都是我们自己的了。”陈国良自豪地说。“国人应该有爱国的情怀。”他回忆当年火柴刚出现时,火柴盒上特别印了八个字:安全火柴、提倡国货。“民族事业薄弱的时候国人就已经重视国货,从当时的‘奋发图强’到当今的‘自主可控’,国产计算机更应该乘胜追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国计民生:“计算机其实是一门奉献的学科”
陈国良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彼时,国内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并行算法课程,陈国良在全国各地举办“并行计算名师精品课程讲习班”宣讲普及并行计算。同时,他奔走东西方,访问日本高校,前往美国交流讲习,到澳洲名校讲演,代表我国几度赴夏威夷出席国际高性能计算会议,并担任高性能计算亚洲常务理事,为我国计算机学科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使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成果在全世界产生影响。2020年,他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
“计算机其实是一门奉献的学科”“造计算机不能只在高校实验室里用”“计算机学科要为国家各个行业服务、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专访中,陈国良反复提及这些话。
陈国良曾带领团队到淮河流域现场考察汛情,开展科技治淮工作,汛期奔走防洪防污调度第一线。秉承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实地考察的精准研判,他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淮河汛期的合理调度,被誉为“淮河上的神算子”。为了探究淮河大水从何而来,陈国良还研究气象预报,并与国际气象组织联系进行合作。另外,从铜陵大桥,到芜湖长江大桥,再到杭州湾大桥,陈国良还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了各地桥梁的安全检测。
不学水利,去做了治淮;不学气象,去做了气象预报;不学桥梁,去做了桥梁安全检测。陈国良从不止步于学术研究本身,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服务国民、奉献社会,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热爱工程,重视实践,将研究立地,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陈国良还致力于将应用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在中科大担任计算机学院院长期间,他积极响应“学校与企业界结合”的号召,与日本的科大计算机系校友共同创办了中科大恒星公司,并成功上市,后来改名科大国创。早期代管扶植了在福建创办的讯飞公司,也早已名声大震。原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曾评价陈国良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楷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范”。
教书育人60载:传递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回忆大半人生,可用24个字概括为:亦工亦农,亦文亦武,亦强亦弱,亦硬亦软,亦虚亦实,亦东亦西。”陈国良院士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二十四字人生路,工农兵学商践行”,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精神,传递新时代的院士担当。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深圳大学,再到南京邮电大学,陈国良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岗位上。他是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曾获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和教材一等奖,总共培养了200多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大家只要记得我教了60多年的书,也做了一些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项目就可以了。”他很开心地对台下的高中生们说。
陈国良鼓励青少年学生们不要害怕艰苦。“正是农民出身,只有馒头、干粮的中学生活,磨砺了我顽强的意志,培养了我奋发图强的精神。”他期望学生们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顽强生活的能力。
他热爱教书,并欣赏每一位学生。“我从来不以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我的学生各式各样,有用功的,有爱玩的,还有喜欢做市场的、做管理的……”提到自己的学生,陈国良语气中带着满满的骄傲,他充分让学生发挥兴趣爱好,“学生取得成就比自己拿了奖还高兴!”同时,他与自己的老师也感情深厚。西安交通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对恩师的培养一直心存感激,80岁时还不忘给90岁的老师磕头祝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陈国良积极倡导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成为有文化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他谈到,大学生第一门入学公共课——计算机入门或者计算机导论,这堂课如何上值得好好研究。他强调,计算机是一门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不断求新。“学科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十数年”,他结合自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人生体悟,勉励学生紧抓时代风口,在不断求新中做出创新贡献。“只有真正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主战场。”他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实习生 晏庆合
摄影 刘成贺
编辑: 谢诗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