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委第十一巡回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把查和改相互贯通,引导广大党员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全力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强化理论武装,突出学深悟透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学校党委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选定内容,丰富形式,提前学、统一学、集中学、灵活学,确保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一方面,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对学校党组织做出统一详细安排,以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覆盖到各党支部所有师生党员,引导党员干部学习指定篇目、指定内容,以理论滋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注重充分发挥好学校党委班子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既在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班上轮流领学,又在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大会上轮流领学,扩大学习影响效果。全体党委班子成员按照工作分工,为联系单位党员讲党课,讲授单位实现全校覆盖。注重不同学习方式的交叉运用,依次开展原原本本读原著、集中学习研讨、集中观看《忠诚》《诺言》《孤岛32年》专题片、“四重四亮”主题党日活动、主题教育微党课等方式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引导广大师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把学习作为一种行为习惯。
丰富活动载体,升华爱国情怀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学校组织留校学生集中收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拍摄、“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书展、“不忘初心、翰墨传承”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师生书画展、“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师生主题摄影比赛、“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师生大合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词经典诵读比赛、“我与国旗合个影,我对祖国有话说”、“青春告白祖国”开学第一课、“画笔颂祖国,共筑中国梦”、“电影党课”《桂香街》和党史记录电影《重生》观影活动等,在校园主干道悬挂国旗,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校园内“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广泛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
学校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和“常州三杰”精神融入主题教育,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邀请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诚为全体教职工作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的成就和历史经验”专题讲座;对全校党支部书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轮训,邀请常州三杰纪念馆(常州名人故居管理中心)负责人黄明彦作题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常州三杰精神》的专题报告,并聘请黄明彦学校客座教授。同时,学校各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相继前往“常州三杰”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现场学习,将“三杰精神”教育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到“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和“淮海战役精神”的学习,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永远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发扬优良传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重文化熏陶,践行品牌育人
学校充分挖掘校本文化资源中的传统美德元素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秉承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的理念,构建立德树人的校本文化育人模式——“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
一方面通过塑人物铜像、建校史馆,植建军林、造建军桥、评建军班,立匠心石、感恩石、初心石,建思源亭以及布置各种宣传牌匾等,建立特色文化象征系统,形成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成立学校文化研究会、感恩知责工作室、爱心社团、德育工作室等组织,通过创新、创优、创业、教育教学等多角度设计活动;通过专题研讨、征文、演讲、师生撰写爱岗敬业故事、交流会、文艺演出、学生技能竞赛、教师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活动;通过“班级—系部—学校”三个不同层面开展活动,以活动为依托,彰显学校精神,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滋润师生心灵,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树立“育养匠心,幸福人生”的共同愿景。
坚持查改贯通,排解师生之忧
学校重点围绕省委巡视整改难点问题、阻碍学校发展突出问题和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师生意见建议,努力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深入剖析问题原因,科学制定解决方案。坚持把“改”字贯穿主题教育工作的始终,认真抓好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结合学习调研发现的问题以及检视出的问题进一步确定整治重点、明确整治责任,逐项整改到位。
学校成立学生校长助理团,将校园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学生,助理团成员们深入学生群体,通过现场访谈、微信群、QQ群、邮箱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从学生课程建设、食堂用餐环境和质量、学校公共设施建设、公寓安全管理等方面收集到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建议26条,相关职能部门就学生校长助理团调研反馈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做了解释说明和书面回复报告,向学生公示,形成互动机制,从而更好地提升校园管理水平,推动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校主动适应“互联网+”环境,整合校内资源,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优化办事流程,实施了网上预约、无现金报销、网上缴费平台、支付宝校园全覆盖、国库支付系统、资金到账查询系统、电子发票认证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在全市高校中率先运行手机签批系统,实现了“不见面审批”,真正让数据多跑路,教职工少跑路,彻底解决了教职工‘排队长、报销难’的问题
深入企业调研,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持续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各级领导走访调研相关政府部门和知名龙头企业,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校领导还先后赴广东、湖南几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考察学习,重点交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学校在‘区校合作,院企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已逐步建立起‘学校+地区+园区+行业骨干企业’四级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合作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与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内容涉及常州地铁地铁文化、安全事项、服务礼仪、AFC系统基础知识、AFC设备操作、出站闸机实践、站台实践、自动售票机实践、进出站闸机实践、电扶梯实践等,通过学生在票务、站务等相关岗位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站务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此次合作开启了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群发展的新征程,为校企共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建合作项目提供了契机,为提高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实习就业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校在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服务企业生产和技术革新的实践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交汇点记者 王拓 通讯员 吴佳伟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