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育人作用而言,劳动教育必将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同时很好地回答了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应有的题中之义。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
提高思想认识,构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大思政”格局
只有充分认识到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为实际行动指明方向。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是推进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高校管理者要有高远的政治站位,要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提供较为全面的课程建设服务保障。
教师是两者融合的实施者,要有“大思政”的格局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思想上要重视劳动教育,更新劳动观念,改变过去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的陈旧思想,摒弃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联系的错误思想,不仅认识到二者是可以融合的,更要知道它们的融合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才能在实际授课中增强两者融合的实效性。
加强课程建设,筑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
加强课程建设是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高校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劳模典型、奉献精神融入进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专业实训、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关系,实现课程的可操作性。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设置劳动教育的相关模块,并用学分的形式对其进行考核和量化,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教育中去。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辛勤劳动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设置专题深入讨论“为什么工人和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在《弘扬中国精神》这一章节中设置“工匠精神”的专题,重点讲授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帮助学生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成就出彩人生。在《基础》课程“职业道德”这一内容中,注重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指明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的危害,让学生明辨是非。
拓宽实践基地,搭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实践教学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有着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互补性,因此,拓宽实践教学基地是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拓宽实践教学基地需要政府与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协调合作,建立“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政府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劳动教育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鼓励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放,主导建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实践基地;加强政策支持,尤其是教育经费的支持,这样才能有利于构建“双师型”教师和“融合性”的实践场地,为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提供物质保障;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政府要定期对实践基地的活动进行质量监测,形成监测与诊断报告,定期向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公布,激发全员对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关注。
高校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的主体单位。高校团学工作、勤工助学、生产实训等日常活动,都是实现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非常重要的平台。比如,“文明寝室”评比这一特别常见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
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有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场所、实习基地等,高校可将这些场所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杰出校友、优秀员工等传授劳动技能;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企业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起到育人的效果。
作者: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燕
编辑: 叶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