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临近毕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滕贝贝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去了南京国企的机会,转而在扬州创办自己的创业公司。他的选择源自对自己能力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信心,“学校的贯穿三年的就业创业教育,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规划。国企的工作虽然相对稳定性和待遇高,但长远的发展预期促使我作出了这个选择。”
大二期间,在获批学校第四批大学生创业雏鹰基金立项,滕贝贝就在心中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和他一样,扬工院每年都有大批在校学生通过大学生创业雏鹰基金创办自己的企业。
以创业教育促进就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是扬工院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举措中的一项。“学校秉持‘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的育人理念,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地融合、专创融合,致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10月30日在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召开的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该校党委书记刘金存参加会议并作为全国唯一高职院校代表作了典型交流发言。
深化产教融合,搭建高质量就业“大舞台”
在该校刚刚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秋季招聘会上,约300家企业现场提供1.8万多个岗位,供该校3000多名2020届毕业生挑选,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覆盖毕业生全部专业。
该校利用毗邻诸多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创新并完善了“区园企校”共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的专业群瞄准对接区域产业园,共建各具专业特色的产教联盟,与产业园及园区内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供需交流、区域公共实训等共享合作平台。”该校党委书记刘金存告诉记者,“各个园区每年提供充足的适需实习岗位,近60%的实习学生留在园区企业就业。”
该校在全国现代学徒制4个专业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学徒培养,以一个专业对接多个企业,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衔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已覆盖全校40%的专业。该校还牵头成立核建职教集团,全国12家大型核电企业参加并紧密合作,助力核电事业发展和“核电走出去”国家战略,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深化校地融合,夯实高质量就业“基本盘”
与地方深度合作,是扬工院保持毕业生“畅销”的一大法宝。该校以专业设置匹配扬州产业发展方向,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负责人定期对专业建设把脉问诊,动态保持专业设置与扬州基本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契合度,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整合资源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与邗江区共建“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开展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人员培训、学生实习实践等多方面合作;与扬州市人社局合作,将扬州市人事考试中心设在学校,为扬州人才培养、人才测评、人事考试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开设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城市魅力体验和“扬州名企进扬工”活动、利用地方优惠政策扶持学生创业等,引导学生留在扬州就业创业、安家置业。该校学生更是对扬州本土企业情有独钟,每年留在扬州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高达35%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深化专创融合,激活高质量就业“催化剂”
该校毕业生丁蓉蓉至今忘不了学校给予自己创业的帮扶。在2018年第四届全国“互联网+”大赛中,她的团队荣获主赛道金奖和最佳带动就业奖,目前该项目已经带动了5000多农民以及数十名学弟学妹就业。
在深化“双创”教育过程中,该校着力推动各类要素向双创教育集聚。确保“机制、人员、政策”三到位;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建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每年设立100万创业雏鹰基金,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出台奖励办法,给予双创大赛获奖团队重奖并提供破格晋升职称的绿色通道。着力推进专创融合,开发了“基础+成长+实战”的双创课程体系;推动实施“课程双创”,将市场“真需求”、企业“真项目”融入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着力贯通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创新实践与双创竞赛等双创实践渠道,打造了“播种+发芽+结果”的渐进式双创实践训练体系,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近三年,该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双创类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37项。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该校再次斩获1个金奖和1个银奖,成为全国唯一蝉联金奖的高职院校。通过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高、迁移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扬工学生特质愈发凸显,形成了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
该校党委书记刘金存告诉记者,学校将坚定不移地落实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促进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交汇点记者 王拓 通讯员 孟跃 李惠瑨 摄影 孟跃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