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月17日-5月23日是我国全民营养周,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为:“合理膳食 免疫基石”。
当分餐制成为新风尚,你准备好了吗?合理膳食倡“三减”,减什么?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餐桌上的变化反映人们最真实的需求。“小餐桌”折射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大需求”。
分餐制——健康生活“新标配”
传统用餐习惯中,亲友围坐一桌互相夹菜是热情好客的体现。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可面对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分餐制的推广并不乐观。
“共餐会导致食物的细菌数扩大数百倍,造成食物的交叉污染。共餐还会传播幽门螺杆菌,传播其它食源性疾病。”江苏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评价所副所长戴月说。有研究表明,甲肝、禽流感、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可通过唾液传播,甚至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有家庭、同学聚集性感染事件的发生,说明共食共饮是传染性疾病的温床。
饮食文化是社会经济和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进步。疫情警示我们,推行分餐制已势在必行。“分餐可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约束大吃大喝、减少盐糖使用,有效预防和延缓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戴月强调,我们可以实行公筷公勺,把吃饭当做一种自律的自主膳食行为。“在家庭中,应该由当日掌厨人布菜,根据家庭成员体重和活动强度,合理搭配主食和菜肴,定量分配。”
分餐并不会造成感情疏远,实际上是“分餐不分爱”的饮食新风尚。如果说共食带来的“亲近”要付出一定的健康代价,你仍然坚持吗?
健康、免疫吃出来
受疫情影响,这个寒假有些漫长,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长胖了。近年来,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也在增加。今年中国学生营养日的主题是:合理膳食倡“三减”,良好习惯促“三健”。
“三减”指减盐、减油、减糖。“过多摄入盐、油、糖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生的风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唐维兵介绍,糖食用过多会导致儿童龋齿,降低抵抗力,增加近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以家庭为单位,主动改变自己的口味,保持低盐健康饮食习惯”。此外,青少年比较爱吃零食。大多数零食的盐含量比较高,零食吃多了,往往在不经意中增加了盐、糖的摄入量。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免疫力的重要性,成熟、良好的免疫力是从胎儿、婴幼儿时期逐渐发育完善的,营养作为维持日常活动和健康的基础,也是影响免疫力的关键。如何让孩子科学膳食、健康成长,成了家长必学的知识。唐维兵说,免疫力来源于蛋白质,考察蛋白质的两个指标,一是数量,即蛋白质含量;另一个是质量,即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有乳类、肉类、鱼类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此外,免疫力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密切相关。“这些都广泛存在于各类天然食物中,要做到食物多样,荤素搭配、粗细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吃核桃、花生等坚果。”
特殊人群需特殊“关照”
营养对于肿瘤病人来说更加重要。有研究显示,约20%的肿瘤病人因“营养不良”而去世。肿瘤治疗中,营养问题成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陆建伟告诉记者,患了肿瘤后,很多患者和家属对营养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患者因为饮食不当出现大问题。“肿瘤是消耗性疾病,肿瘤患者重视营养是对的,但方法很重要。”
一些患者家属知道至亲得了癌症,立马托人购买高档补品,如人参、孢子粉、冬虫夏草……“这样的做法太过激进,能不能吃这些高档补品、怎么吃,都有讲究。如要吃,一定要请专业的营养师或医生给予指导。”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王卉提醒,甲鱼汤、老母鸡汤成了很多患者和家属首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营养状况的改善不是一碗汤能解决的。经过高温烹饪后,除了脂肪,汤里的营养价值其实并不高,远不能和容易煮熟的鱼虾肉相比。”
此外,很多化疗患者因为害怕恶心呕吐而不吃不喝。陆主任提示,化疗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尤其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能量,不吃不喝导致身体的补给不足,甚至因此而不能化疗。“在化疗期间,应当进食清淡、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饮水。过于油腻的食物尽量不要食用。待化疗间歇期胃肠道反应减轻了,再循序渐进加强营养支持。”
交汇点记者 王甜 仲崇山
部分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编辑: 叶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分餐好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