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4年间,这位85后的党员教师献血21次,共计8200ml。汤志鹏,是位腼腆憨厚的小伙子,也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如果不是学校献血信息登记,谁都没想到这位博士学历的“学霸”,还是一位身体力行为“无偿献血”代言的青年教师。
一沓红红的献血证,一次次献血记录,是无声的勋章。
从偶然到日常的旅程
回忆起第一次的献血经历,汤志鹏记忆犹新。2007年3月29日,汤志鹏还是大四的学生,在上海实习时恰好在街头看到了献血车。出于理工男的好奇心,他登上了那辆车,体验了一把献血。“之前看过关于献血的一些宣传,有一定的了解,看自己的身体条件也符合。虽然说是无偿献血,但是能让别人获得帮助也是不错的。”第一次他献了200ml的“半血”,自此开启了他的“献血”日常。
“我第一次献过血后,基本上就是半年献一次400ml的全血。因为我国献血法要求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半年。”自此直到2015年,在哈工大读硕读博的五六年里,他已经积攒了一长串献血记录。他心里有个特殊的“时间表”,汤志鹏每次都是大致估算好献血的时间,偶尔忘记了,在校外逛街看到献血车才想起来,他便会立马上车去献血。
工作以后,汤志鹏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献血救人,这件事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去超市的路上,逛街的平常,吃饭的顺道……街头的“献血车”仿佛是等着他的“老朋友”,也是他眼中最“吸睛”的存在。脑海里算一下上次献血的日期和最近的身体状况,只要符合条件,他都会“顺路献个血”。
“现在献血已经实现了电子数据记录,身份和信息查验也更方便了,不用担心忘记带证件。”回想起来,这期间也只有拔牙那段时间受影响没有献血,其他时间都及时“打卡”。
“献血达人”的小秘密
虽说汤志鹏的“献龄”已经不小了,但至今面对那熟悉的针管,还是要努力保持镇定。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他坦言:“我还是有点怕疼的,这十几年见的针管也比较多了,有的就比较粗点,看着扎进去还是有点吓人,有一段时间我是真的挺怕的。”但小小纠结和挣扎之后,他心里的恐惧总是敌不过强烈的献血意愿,这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原因。
作为一位父亲,汤志鹏在献血这件事上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我有个上幼儿园的女儿,上次献血还是带着她去的,然后献血不是有那个小礼物送嘛,就挑给她一个玩偶。我也会跟她讲讲献血的意义,但她还太小了,也理解不透,到后面肯定还会跟她讲的。”他献血的举动也得到了家庭、朋友的支持和敬佩。
为献血打call,他还想做更多
出身理工科的汤志鹏,本身也喜欢看些科普的内容。当很多人听信“献血对人有危险”等谣言时,他默默地研究起了相关文章。“我还是相信科学。因为血液是可以再生的,献血完的恢复阶段,可能身体会稍微虚弱,恢复完之后过个一两天基本上就跟正常没有什么两样。正面的文章是有实验基础,而那些谣言和传言就是断章取义,有的甚至完全胡说八道,没有科学根据。”对献血知识了解得越多,汤志鹏的立场就愈发坚定,也更加注重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除了定期的献血以外,他还在站点了解到了骨髓捐献志愿者的事情,当即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之前献血站那边打电话过来,我以为是自己的骨髓配型成功了,就挺高兴和意外的。结果他说,是十年要更换一次信息,需要确认一下,我就白高兴了一场。”汤志鹏也通过献血站人员了解到了些关于骨髓移植的信息,“骨髓配型成功的机率太低了。其实也有很多新闻说,关于配型成功的个数都是几十或几百,实在太少了,可是需要它的人却有很多,所以要更多的人去加入这个行列。”他希望有朝一日能配型成功。
该校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徐莹说道:“教书育人是职责,献血救人是将爱心常驻人间,汤志鹏这位85后党员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作出榜样。”
献血的年龄规定是18到55岁,汤志鹏说,他只会在超过年龄限制后才会停下自己献血征程。
通讯员 陈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蒋明睿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