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润和软件的周红卫,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在江苏玩转了技术和商业领域的理工男究竟何许人也,而当19日的第15届中国(南京)软博会上他和记者侃侃而谈的时候才发现,无论是从神色、体态还是思维,他一点不像是一个过了知天命之年的男人。这,或许就是周红卫的表里如一。
实力担当,1000人团队和华为海思共进
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证券代码:300339),是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物联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与综合服务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软件科技产业的大型领军企业,目前员工数量超过9600人。
和周红卫聊到的第一个话题是芯片,这是润和的五大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当下中国最热的话题之一。“润和软件深度参与了华为海思系列芯片的研发,整个公司有约100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参与其中。扛住了,我们就能一起破局。”
周红卫说,润和软件与华为合作由来已久,通过与华为海思、YUM中国、丰田通商等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润和软件已经在芯片、能源、汽车等领域沉淀了相当的技术积累。润和软件携手华为hikey970推出新一代AI边缘计算平台,是全球首个基于内置NPU(处理数据的独立单元)的AI移动计算平台。此外,双方还联合发布了HiKey960、Poplar、HiHope-Hi3559A等数款广泛应用于诸多IOT领域的高性能AI计算平台,这样的合作既提升了企业自身综合水平,也让润和软件在这个特殊时期多了责任。
对于软件产业,人才是核心。如今,润和软件已经拥有员工9600多人,这其中有1000人的核心团队和华为海思共进,周红卫觉得,这才是润和软件真正的实力担当。
不忘初心,努力奔跑缩小和欧美差距
周红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在当时,计算机软件绝对是一个时髦且充满科技感的专业,而理工男身份的执拗,又让他毕业后不甘寂寞,最终先后放弃在国有、外资企业里优厚的待遇选择创业。
1998年,周红卫和另外3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润和,在南京湖南路一个只有80㎡的办公室里起步。其后的二十多年间,润和软件经历了多次突破和变革,2002年的首次销售破千万元,2006年员工数量突破300人,2009年正式搬入2万平方米的新园区,2012年通过IPO审核正式上市,2019年员工数量突破9600人创下历史新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凸显,对于软件产业的软实力提升要求也在不断加大,但当下整个产业的尖端技术依旧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引领,受制于人的感受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得刻骨铭心,华为、大疆、中兴等个中案例都是很好的说明。而对于润和软件来说,这样的体会既苦涩,又坚定。
“苦活累活,我们先干起来,我们才有学习成长的机会。”这句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先生的名言,周红卫在谈话间重复了不下3次。“当把苦活累活脏活干好了,我们在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再去做更高级的事。软件技术基本上是要跟行业服务揉在一起,它才能沉淀出更好的内涵,这个过程是比较辛苦的,润和还在努力当中。”周红卫说,润和的名字叫hoperun,意在提醒大家不停地努力向着希望奔跑,这就是初心。
坚持信念,中国是全球最好的应用场所
应用是整个软件产业最在意的环节,它既被市场所决定,又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未来。随着产业变革的发生,应用和软件开发之间的决定关系已经发生了彻底扭转,如今应用决定软件算法,算法决定芯片与硬件,简而言之,如今已是一个软件决定硬件的时代。而中国有着全球最全的产业链,还有着全球最旺盛的使用需求,二者结合,造就了全球最好的应用场所。
于润和之类的软件企业而言,当为之此环境而庆幸,更迫不及待地所用为之。在第15届中国(南京)国际软博会现场,润和软件在100多平米的企业展区中密集展出了十余款/套智能硬件方案,横跨无人驾驶、智能驾舱、智能电力、智能零售、AI开发平台、智能安防、人脸识别、智能气体检测等多个热门的AIOT领域,展现了其由“软”到“硬”的应用成果,让参观者刮目相看。
目前,润和建立了芯片、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能力,除了传统的软件业务外,还在科技金融、智能驾驶、智慧能源、智能零售等方面展开应用探索。以边缘计算应用为例,目前公司横跨OT、IT、CT等多个领域,涉及网络联接、数据聚合、芯片、传感、行业应用等多个产业链角色,将多年的技术积累重新整合,并打造出了一个面向AI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平台,可缓解产业链的碎片化趋势,降低各个开发环节的摩擦成本与产品化门槛。
“我们讲科技,更准确的说是应用科技,就要从应用技术上做到独一无二,但研发和实践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幸运的是,我一直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好的应用场所,政府在坚定不移地支持产业变革、产业升级,对于企业而说,这就是最大的底气。”周红卫说。
编辑: 张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