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疫情来临时,14亿人都在战斗,国内4.2万医护集结支援湖北,志愿者冲锋在前,海外侨胞纷纷捐资捐物,抗击疫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5月13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结合“5.12”国际护士节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疫情下的思政课”特别活动,将仪式感融入思政课中。康达学院党委书记张鸿来表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征程中,学校想方设法上好思政课,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同学们心中扎根。
把爱国主义镌刻心头
“国家有两支队伍,一支是解放军队伍,另一支就是和平年代的白衣战士队伍。作为医护人员,当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第一时间冲在前面。”康达学院副院长、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小民书记充满激情地说。
李小民是“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59岁的他带领5个城市16家医院的6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担任黄石市阳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中国为什么能取得防疫阶段性胜利?因为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力量之基,强大的组织力、领导力是我们能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的主要原因。”李小民在和同学们分享46天援鄂战疫故事的同时,也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启发与思考中。
将“专业精神”融入日常
“优势一,我是危重症专科护士;优势二,我是一名有11年重症经验的资深护士;优势三,我是一名有13年党龄的老党员……”康达学院2008届毕业生、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江苏省危重症专科护士陆璇讲述着她主动请缨进隔离病房的故事。
“学弟学妹们,如何成为一名专科护士?答案就是足够专业!善于反思的护士,要有‘望尽天涯路’的意志,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哪怕是‘独上高楼’!”陆璇动情地向在座的学弟学妹们传递什么是专业精神。
2019级护理学专业的李彦甫说,听到战疫一线的故事非常震撼,除了看到医护们的辛苦之外,更感受到中国的自信和大国担当。未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可能困难会变多,但作为正在奔涌的“后浪”,我们更要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热爱事业,练就本领,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仪式感”成就教育之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千百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很注重仪式,在仪式中传递价值理念......”活动现场,当同学们在仪式中戴上护士帽,高声宣誓“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时,职业使命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仪式感的力量,也是润物无声的教育之美。
康达学院院长张前德教授在总结讲话中寄语同学们,勇立潮头、勇挑重担,将血性担当与锐意进取镌刻在信念中,将砥砺奋进与克难攻坚践行于行动中,将厚植家国情怀与矢志兼济天下融入在血脉里,用青春之力披荆斩棘,用实际行动书写人生壮丽华章。
通讯员 孙一文 王雪晴
交汇点记者 蒋廷玉
编辑: 蔡姝雯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