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依靠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借助Esri’s Story Maps,将地图与红色场馆调研内容相结合,以“地图故事”的形式,呈现红色场馆背后的历史……南京禄口机场突发疫情以来,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红迹青春”重走革命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红色主题纪念馆探访调研的实践,从“线下”转移到“云端”,依托网络资源,“打卡”南京的红色纪念馆,给同学们的居家抗疫生活增添了色彩。
“红迹青春”团的20名师生,从南京的红色主题纪念馆中选取30个场馆,作为本次实践点。因疫情关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7月初,实地走访调研了渡江胜利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等共计15所场馆。7月20日之后,“红迹青春”团的同学们在居家隔离期间,利用网络资源“云参观”了红色李巷、抗日英雄壮士纪念碑、电信局旧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工运纪念馆、新四军第二师临时指挥部旧址、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群等共计15所场馆。
测绘工程专业的嵇婕同学带领团队同学,将调研采集到的各个红色场馆的历史文献资料、照片视频资源,结合地理位置,制作出可视化交互式的“地图故事”。“打开我们制作的地图网站,鼠标点一点,就现实了足不出户、身临其境的浏览红色圣地,了解它们背后的红色故事。”稽婕同学介绍说,“疫情来临,足不出户,但是我们‘红迹青春’团红色探寻的脚步不停歇。能够结合地理信息专业的特色讲述南京的红色故事,我觉得很荣幸,也对专业、对红色教育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体验。”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王昊同学,在“云参观”的过程中也是感慨良多。他说:“这么多红色场馆参观下来,我被这些革命先辈为党为国,矢志不移,鞠躬尽瘁,甘之如饴的精神感动。如今疫情来袭,全国上下能够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正是抗疫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能够结合专业的力量更生动的展示红色文化,这个暑假我们过得尤为充实。”
时代有呼唤,青年必担当。南京邮电大学“红迹青春”团,依托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色,线上线下相结合探寻南京红色场馆,团队成员将进一步丰富“红色地图”内容,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让红色文化更直观地走进身边的同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张田力
统筹 葛灵丹 蔡姝雯
策划 沈峥嵘
美编 晏庆合(实习生)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