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8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南京晓庄学院传承着老校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长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今天,交汇点新闻推出纪念陶行知诞辰130周年专栏“行知路上”第五期,带您走近晓庄人。
史爱华:行知精神,大爱无疆
“我深深感谢人生路上让我能够成为教师的每一个机缘,感谢命运让我获得了无可替代的职业幸福感。教师不是蜡烛,而是举着蜡烛的人,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光明了自己。”这是史爱华的教育情怀,也是她作为教师,一辈子的坚持。
史爱华,原南京晓庄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研究领域为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十佳师德标兵”、“第十届南京市好市民”等荣誉称号,在社会上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誉为行走在学前教育田间地头的“教育家”。
学生眼中的她是严师
学生的第一课,史爱华都会让大家把第一节课的内容原原本本还给她。同学们眼中的史老师起初是个上了年纪,却又不失风采的老太太。她有着利索的短发,矮小却又挺拔的身材,还有皱眉头时透露着的英气,都让人印象深刻。
曾经有同学还课时,不止漏弹还少弹,有错音。一圈圈围着的同学们都不由得拿书挡着脸议论纷纷,但这毕竟是第一次上课,老师一定不会很严格。果然老师批评时的语气不重,甚至还透着几分轻松,挨批评的同学不禁笑出声来。这下老师的脸彻底板住了:“你觉得好笑吗?你觉得音乐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吗?”史爱华一脸严肃地问。同学们都不由得收住了笑脸,整整二十分钟,史爱华谆谆教导,她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年轻时上课,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但也因为这样导致了同学们对于钢琴学习的不认真,后来她深深反省了自己,决定改变教学方式,她说:“我宁愿现在的同学们恨我,也不愿将来的你们后悔。”
她眼中的学生是孩子
史爱华深爱着她的学生,如同爱着她的孩子。“非典”那年,学校处处戒备森严,好多学生因为外出回来,都被保护性隔离了。一天傍晚,史爱华接到一个电话:学生尤舒玥外出回来二次发烧,同学们不敢上前,得知消息的史爱华毫不犹豫地前往学生宿舍。临走时,史爱华给家中的女儿留了个纸条:“亲爱的女儿,如果妈妈回不来了,你要好好生活,照顾好爸爸”。随即史爱华穿上风衣,带上洗漱用具,戴上口罩,来到学生宿舍。到了宿舍,同学们都站在走廊的一端,焦急而惶恐的朝门口望着,门里的尤舒玥瑟瑟发抖。史爱华毫不犹豫跑上前去,一把抱住了尤舒玥,抚慰那颗恐惧的心。
在安保人员的陪护下,史爱华将尤舒玥送到医院检查,史爱华也被要求隔离等待结果。如果确诊,师生俩就会被一同收进医院。走到入拐弯处,尤舒玥回头望了老师几秒钟,史爱华挥了挥手示意:要坚强,一定没事!幸运的是,最后检查结果两人都相安无事。在史爱华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遇到危险,无论如何都要挺身而出。
大家眼中的她是楷模
在教学中,史爱华接受了教育部的科研项目“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总结撰写了《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从书,长期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2013年春节,史爱华自费购买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送到曾去过的农民工子弟住处,给孩子们带来新年的礼物。在史爱华的带领下,学生们纷纷成为教育志愿者,深入多地,关注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
在学生眼中,史爱华是严厉的老师,她的严厉铭记于心,勤勤恳恳学习钢琴;在她的眼中,学生是自己的孩子,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学生的永远被放在心上。
》》》
杨学民:用文学作品拓展学生胸怀
杨学民,博士,教授,文学院专任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十几年来,杨学民先后在人文学院、学报编辑部、图书馆和文学院任职,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深挚的教育情怀。
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杨学民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以“四有”好老师为榜样,在抗疫和日常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嘉行懿德得到了师生的首肯,被评为校第十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讲正气,崇德操
做人要有正气,做事须讲德操。杨学民认为正气为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正气浩然才能无所畏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在担任管理工作期间,一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倡导公正廉明、师德高尚。为此他曾提出学院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建设的5项基本原则:凝心聚力,共建共享,比贡献;本分做人,按规矩做事,靠自觉;积极作为,争先创优,谋发展;眼中有别人,心里有集体,将心比心;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教书育人,授人以渔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杨学民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非常深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之本在于德性,立人必先立德。杨教授开设过“中国现代文学史”、“汪曾祺小说研究”等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立德为先的整全教育”理念,无论是在品评作家为人,还是评价文学作品,始终把提升学生生命境界放在首位,利用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拓展学生的胸怀和提升生命境界。他不只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德性的养成。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每到学生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的时节,杨学民名下的报名学生总是“人满为患”。学生说,跟着杨老师做毕业论文,虽然备受磨砺,但确实能够学到东西。他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适合本科生实际情况的指导方法─“5步论文指导法”。第一步,随课荐题。在上课过程中发现适合学生作毕业论文的题目,及时推荐给大家。第二步,组建、指导研学共同体。在指导学生名单确定后,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一两个共同研究的课题,供大家以此为基础选择、确定本人的论文选题。在共同选题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定期举办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共享研究资料,分享研究经验教训。第三步,立意辩驳会。在开题报告会后,个人公开论述自己的论文思路,其他同学质疑,自己辩驳论证。第四步,初稿评论会。指导老师在评阅完论文初稿后,提出系统的修改意见,与学生一起论证修改思路。第五步,互读互改定稿。在修改完成后,同学之间相互阅读论文,边读边改,直至完成定稿。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让学生真正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熟悉了科研门径。
潜心学术,不断提升研究水平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杨学民在教学方面是“一把好手”,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也一直不停步。作为老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中一直率先垂范,先后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近几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里下河文学流派研究是杨学民近几年关注的研究领域,也是文学院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即“江苏作家作品研究与传播工程”的重要选题之一。围绕该领域杨学民成功申报了省社科基金项目“地域文化与里下河作家群小说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于2018年6月出版学术专著《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该著作先后获得第七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一等奖、南京市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为文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争得荣誉,做出了贡献。
编辑: 季燃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