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时政
新年第一会,聚焦全局性重点工作,进行谋篇布局,对苏州来说,已成常规操作。2020年苏州这个会主题是“开放再出发”,2021年是“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今年,苏州新年第一会主题又是什么?
答案揭晓!1月5日,苏州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动员全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会上,《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正式发布。作为202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指导意见》推出20条重点举措。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苏州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端出一系列强有力政策,为创新集群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1
创新潮起大船开
集群成势波浪宽
数字经济时代是当下抓发展的大背景,产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长板,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集群是推动创新的组织形态。建设创新集群,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苏州,牢记“国之大者”,扛起使命担当的战略抉择,落脚点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打了个形象比喻,苏州制造如乘风之舟,数字经济如鼓风之帆,创新潮起大船开,集群成势波浪宽,托载着苏州制造的大船破浪前行、又稳又快。
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底气十足。去年,苏州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令人关注: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约占全省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0亿元,约占全省1/4;进出口总额突破3800亿美元,约占全省1/2;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产值达3.8万亿元,集聚一大批重大创新企业、重大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载体平台。去年,苏州支持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财政资金累计超20亿元,完成项目10634个。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看苏州,这片土地不仅是小康宏图的起笔之处,更是现代化目标的勾画之地,是江苏经济极为重要的“压舱石”。正因为此,苏州发展动向备受关注。
在“瞭望君”看来,2022“新年第一会”,苏州提出建设创新集群,有着非凡的意义——
建设创新集群,是苏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要抓实抓好这项工作,真正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全面提升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创新集群,是苏州抢占新赛道主赛道、补齐数字经济短板的重要举措。要牢牢把握“创新集群”和“数字经济”的互促关系,坚定不移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在线新经济等发展,加速催生壮大一批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用数字经济的蝶变催生创新集群的聚变,使数字经济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
建设创新集群,是苏州锻造制造业长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要牢牢把握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融关系,通过建设创新集群,努力把苏州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让创新“链”出精彩,让产业“链”向未来。
2
路径清晰
递进生成和创造性生成并举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这是苏州坚持高点定位,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
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们集成的要素不同、方式不同,因而形成的产品不同,具有的优势也不同。创新集群是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有机协同性配置,除了有企业,更突出拥有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校、研究院,还有科技中介、咨询服务公司、金融和法律机构,以及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产生创新能力的集群。创新集群提供的是支撑有形产品的可价值化的无形产品,是知识与创新成果。
创新集群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成路径: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是产业集群递进生成;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是零产业基础的创造性生成。创新集群本质上是知识的跨界融合,建设创新集群,就要让创新资源集聚更有浓度、产学研融合更有深度、知识叠加交换更有宽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有力度。
建设创新集群,从何发力?苏州明确坚持递进生成和创造性生成并举,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以苏州特质创新文化为纽带,通过优化高品质创新生态,依托高效能创新网络,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机构,发挥高能级创新主体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集群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释放数字技术对创新集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思路已定,关键看行动。苏州端出“真金白银”支持创新集群发展。
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对首次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
在创新人才引育方面,对重大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个人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对新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最高可按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1:1配套予以支持,上不封顶。
在金融支持创新方面,“十四五”期间,苏州将设立资金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
在打造数字政府优质服务方面,苏州法人服务总入口“苏商通”上线,围绕筹备、开办、成长、注销等法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接入全市150多个法人服务事项,汇聚全市7000余条涉企政策,覆盖5329项办事指南。
3
播撒阳光雨露
构筑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集群是一个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就好比热带雨林,有大树、灌木、小草、微生物,同时也有土壤、阳光、空气、水分。这样的雨林中,市场主体就是大大小小的植物,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各类园区提供土壤,金融供应水分,政策就像阳光,舆论就像空气,每个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力,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
那么,各类创新要素如何更有效聚合?苏州将发力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聚合效应——
强化创新型企业在创新集群中的核心地位,打造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技术共享的“朋友圈”、带动广泛的“辐射圈”。
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总部机构招引力度,加快培育总部经济,在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
发挥人才团队在创新集群中的关键作用,以智慧哺育创新。抢抓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重大机遇,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研发中心,提供更解渴的政策,依托各行业领军企业,形成引人聚才的“强磁场”。
增强研发机构在创新集群中的策源功能,全力支持姑苏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提高现有科创平台建设水平,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公共实验等新平台,建设一批全新体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壮大高校在创新集群中的支撑力量,大力支持各类高校发展,深化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支持苏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新工科为主要方向,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办学主阵地;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加快建设;支持本地高校发展壮大,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城校关系。
突出金融在创新集群中的活水作用,持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探索设立组建苏州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集团和创新集群发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创新领域,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不断完善创新综合服务体系,主动搭建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交流互动的平台,加快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4
“有为政府”多作为
当好规划师、护林员、店小二
建设创新集群,各级政府如何更加有为?苏州各级政府将当好总体方案的“规划师”、创新生态的“护林员”、主动服务的“店小二”,打破思维定势、经验束缚、路径依赖,勇挑创新集群发展的职责使命。
创新集群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哄而上,需要系统规划、上下联动。苏州市级层面将加强统筹布局和政策指导,各县级市(区)要聚焦2-3个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创新集群,实现错位发展、协调联动。聚焦主导产业、绘制创新图谱,聚焦产业链中创新能力短板、缺项,重点突破、全力攻关。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集聚创新要素最多、应用前景最广、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技术,需要用数字撬动存量、缔造增量。苏州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持续扩大规下工业企业覆盖面,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创新集群要素之间开放程度越高,集群质态就越好,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跨学科开放、跨领域开放、跨地域开放。苏州将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围绕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布局新的创新集群;用好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自贸片区等重大开放创新载体优势,借助上海进博会等重要平台,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环境越好的地方,越容易萌发创新的种子、催生创新的成果,需要倍加珍惜呵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把综合环境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苏州将持续巩固“最佳比较优势”和“最优营商环境”,做好太湖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等文章,彰显东方水城、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持续擦亮苏州古城的金字招牌,真正实现“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全方位提升古城魅力和知名度,让更多人向往古城、结缘苏州,亲近古城、留在苏州。
文化是孕育创新精神的丰厚滋养,需要以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最澎湃的创新动能。苏州将推动城市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在传承弘扬江南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开放文化,大力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全方位讲好创新集群建设的“苏州故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集群必将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苏州这座城市的鲜明标识。2022,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苏州奋楫扬帆谱新篇!
延伸阅读
撰稿新华日报记者李仲勋张珺周成瑜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王君
值班主编顾敏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侵权必究
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编辑: 陈珺璐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