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时政
非洲有谚语: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1月10日至11日,黄海之滨,为了守护人类共同的蓝色星球,“让全球滨海的未来更美好”,“国际生态朋友圈”相聚盐城,参加全球滨海论坛,共同探讨“和谐共生: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此次全球滨海论坛,将进一步搭建引领生态治理的全球机制性平台,通过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滨海湿地的全球共识。”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斌道出这座城市持续多年的炙热追求——
切实扛起保护好、利用好自然的时代担当,不断提升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候鸟迁移路线保护等国际合作水平。
充分把握湿地保护法出台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叠加机遇,促进全球滨海城市加强沟通交流,加快绿色转型、做足“海”的文章,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接下来,请跟随“瞭望君”,一起走进全球滨海论坛。
看规格
此次论坛由自然资源部和江苏省政府主办,得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湿地公约组织、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组织,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这四大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国际鸟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伙伴关系秘书处、大自然保护协会等10多个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也支持并参与进来,俄罗斯、英国、法国等9个国家相关部门的部长及官员代表视频发言。线上线下,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人,围绕滨海湿地、迁飞候鸟、气候变化、海洋蓝碳、生物多样性等当前国际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探讨。
看收获
短短两天,除了全球滨海论坛开幕式暨部长级论坛、国际咨询会、地方政府圆桌会议3项重大活动外,还有“机遇与挑战:保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生态系统”“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对话”“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实践”“全国海洋碳汇联盟会议”4场专题研讨会,以及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开馆等5场配套活动。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认为,本届论坛成果丰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向世界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全球滨海地区的共同关切,为全球滨海地区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享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是赢得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支持,国内外嘉宾围绕全球滨海地区焦点热点和论坛自身发展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有效行动和务实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国际咨询会通过《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发出推动全球滨海论坛建立进程的倡议,阐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必要性,以及目标和路径。
此言不虚,“瞭望君”从论坛现场发现,许多国际组织为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点赞。
国际鸟盟首席执行官帕特丽夏﹒祖立塔说,中国在滨海保护的领导力至关重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想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等方面的危机,必须遵守这一原则。
英国保守党环境网络国际大使斯坦利﹒约翰逊表示,赞赏中方积极回应相关国际组织决议,努力探索建立全球滨海论坛。国际筹备工作组感谢中国自然资源部及中国江苏省和盐城市在促进全球滨海论坛成立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此次论坛得到13个国家的支持,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部长级官员接到邀请后,迅速回复,线上参与,并发来视频课件。参加此次论坛的国际组织、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加起来20个。
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促进滨海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论坛发出《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多个国际组织提出,希望中国在滨海生态保护方面发挥全球影响力。
论坛发布《盐城共识》,共推全球滨海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新目标和新方案;发布《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倡议》,通过滨海城市间更深入的联系与合作来促进滨海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发布《大学生滨海湿地保护论坛宣言》,呼吁青年采取实际行动保护湿地。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年轻一代等多方面形成各领域的共识。
此次论坛期间,签署多项海岸和潮间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相关项目与合作协议,发起成立海洋碳汇相关研究机构。
看主题
今年论坛主题是“和谐共生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确定这一主题有何具体内涵?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认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成果、经验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有机结合,更是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此次论坛旨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共同体,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强国际传播,扩大生态领域国际朋友圈,搭建滨海湿地迁飞候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国际交流论坛。
“瞭望君”查阅资料发现,由于滨海区域的特殊性,在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居住着全球50%的人口,产生全球70%的GDP,所以全球滨海论坛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倍受关注。
看举办地
为何是盐城?
盐城有浩瀚黄海的滋养,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是全球候鸟迁飞的重要枢纽。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资源,盐城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转型之路。
2019年7月5日,中国·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块滨海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实现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零的突破”,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自然生态保护提供全新的“中国经验”。
而在盐城连续4年成功举办的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已成为滨海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知名交流合作平台,并在生态评估、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性、引领性的合作项目,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二期申遗工作汇聚广泛的国际关注与支持,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后申遗时代,盐城以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黄海湿地生态修复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从理念转变到政策引领,盐城明确提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建设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看《共识》
要实现共同目标,就要形成共识。
在盐城市副市长蒋巍看来,《盐城共识》凝聚起多方智慧,达成共同意愿,这一点难能可贵。
一是对滨海全球共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同,形成更多的国际合作。
二是在设立开放型国际化务实性的高水平平台上形成共识。论坛就全球滨海论坛的定位、职能、愿景、参与国际重大议题、打造机制化平台方面达成共识,不仅在生物多样性、滨海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形成一致意见,也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绿色发展、产业合作、人文交流上找到许多共同点。
三是在国际合作的路径上形成比较清晰的共识。论坛召开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会议,得到江苏省等层面的大力支持,并作为江苏外交外事工作“一事一议”重大事项上报外交部。城市联盟的形成,将为全球滨海论坛的机制化创造更多丰富的内容。
这里,关于《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倡议》,“瞭望君”想多说几句。这也是此次论坛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倡议》通过滨海城市间更深入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滨海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未来发展竞争力的核心,从城市群到都市圈,未来的竞争与发展要在更多议题上形成共识。蒋巍说:“成立这个联盟,就是把国内外优秀的城市聚集起来,在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上,为未来的实践展现城市发展的合作力。”
此次论坛,得到韩国、日本城市,东亚先期合作城市,以及福州、东营、连云港等国内城市的支持。在国际合作路径上,盐城也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申遗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目前申遗文本已上报国家相关部门。拓展国外合作,深化国内合作,盐城依托生态保护,拉出一个越来越大的“国际朋友圈”,为共同解决全球性议题创造条件。
通过城市联盟,论坛收获三个重要共识:一是坚持对话合作,引领全球滨海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二是坚持生态文明破题,塑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为重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体。
很多时候,伙伴很重要。无论是《盐城共识》,还是《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倡议》,这个越来越大的“朋友圈”已成为一个共同体,一个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和现代化目标愿意持续奋斗和努力的共同体。
看《倡议》
此次通过的《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背后又有何深意?
天合公益基金会参与《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的起草、修改、完善,到最终决议通过的全过程。天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海说,参与发起《倡议》的,不仅有联合国机构及20多家国际组织,还有剑桥大学等顶尖学术机构,全球8大主要候鸟迁飞路线中的4个区域性政府间组织,以及国际开发型金融机构代表,涉及到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
从这一点来看,全球滨海论坛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的高端平台,可以说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生态保护机构。
在本次论坛国际咨询论坛上通过的《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具有三大重要意义。
第一,联合国提出,“致力于使2022年成为所有人的复苏之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
“瞭望君”发现,早在2017年,保护迁徙野生动物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提出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继而在2018年CBD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2019年湿地公约大会、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都有呼吁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相关决议。
2022年伊始,在盐城举办的全球滨海论坛给全球生态保护界带来“春消息”。五年努力,最终由中国政府把三大公约和IUCN所提出的倡议和决议落到实处,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正从参与者、贡献者,走向引领者的充分体现。
第二,2017年开始,盐城连续举办四届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全球滨海论坛正是这一国际研讨会的升级升格。2020年,第四届盐城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发布2020《盐城共识》,国际组织建议中国政府考虑基于研讨会的国际影响力,来召开全球滨海论坛。如果溯源,盐城的“国际生态朋友圈”已有6个年头,如今,这个由迁飞候鸟所引领的“朋友圈”不断壮大。
全球滨海论坛倡议,是对前五年,特别是自2020《盐城共识》提出一年的工作总结。倡议由近20家国际组织自愿联合起草,修改20多稿,广泛吸取公约组织、重要学术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意见。
第三,希望全球滨海论坛不仅仅是一次会议,而是作为中国响应三大公约组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决议倡议,办成一个机制化的新型国际组织。
在这次论坛的国际咨询会上,建立由20个单位组成的全球滨海论坛国际筹建小组,其中参加倡议起草的单位无一缺席,纷纷希望参加筹建,中国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正式成为政府代表。而在会议召开前一天,美国四大生态保护类组织之一——大自然保护协会也发来视频,虽未参加前期倡议策划,但强烈要求作为首批成员参加筹建小组。
目前,筹备小组已制订今年工作计划,如建立全球滨海监测体系、建立滨海地区生态修复的标准指南,以及互花米草防治全球共建共享的数据库。希望在今年中国举办的联合国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向全世界推出机制化的全球滨海论坛,多方为此共同努力。
承载着国际社会的共同希望,今天的盐城,正向全球发出热切呼唤,相信无论是《共识》,还是《倡议》,都会把拥有共同心愿的人们拉得更近,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付出更多努力。
延伸阅读
撰稿麦田
供图盐城市委宣传部
编辑王君
值班主编孙巡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侵权必究
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编辑: 陈珺璐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